家里醋的妙用(生活杂谈开门七件事之)(1)

有客来访,我拌了几道凉菜,却忘了放醋

有客来访,我拌了几道凉菜,好下酒。第一杯酒下肚,大家便把筷子夹起的凉菜,不约而同地丢进口里。我没有看到我所期望的满意与赞许的神色,却是一个个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头。怎么回事?我用眼光询问大家。大家愣怔了一会,又不约而同地齐声说道:“少了醋!”

我恍然大悟。今天请客,柴米油盐都有,甚至连料酒、蚝油、老抽、生抽、辣椒酱、凉拌汁都准备齐全了,却独独忘了醋。怪不得大家皱眉头。凉菜要是少了醋,就少了爽口的感觉;菜品不爽口,这酒也就喝得不带劲儿了。

开门七件事,“醋”是其中之一。在温饱有余的情况下,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就不免高了,不但把饭做熟,而且把饭做好;不但主食味美,而且辅食更丰富齐全。最早是开门四件事,“柴米油盐”足矣,为了吃饱吃好,人们硬是加进了“酱醋”,把原本简单的吃饭变成了复杂的活动,再加上饭后一杯香茗,四件事就演变成了七件事。

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元代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中有言曰:“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起码在宋、元时代就已经把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为“开门七件事”了。

然而,开门七件事虽然重要,但不是家家都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享受的,莫要忘了,世上穷人还有不少。在战乱年代,在灾荒年代,人们能安安生生地吃一顿饱饭很不容易。许多时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大有存在。明代唐伯虎大才子一个,名传天下,竟然也有生活遇到窘迫的时候,他曾写有一首《除夕口占》,就是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过年,只能躲到隔壁寺院里去看梅花。诗是这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尽管又饿又冷,心中不是滋味,但唐伯虎还是表现出了一种清高的姿态,打死也不承认自己是因为贫寒才去看梅花的。

家里醋的妙用(生活杂谈开门七件事之)(2)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酱醋”之类,虽不过调味品而已,在富裕的家庭司空见惯,但在穷人家,就已经属于奢侈品了。据说有一个笑话: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一碗白米粥,一碗清水煮白菜,孩子吃得没味,就问父亲要醋。父亲就用钉子蘸了醋,吊在碗的上边,让孩子盯着看,以此佐餐。孩子不免多看了两眼,父亲就照头一巴掌,骂道:“贪吃,你看那么多眼,就不怕把你酸死?”不知这家里真的贫穷,连醋也买不起,还是父亲太吝啬,连醋也舍不得让孩子吃。

记得冯巩有一个小品,说的是回忆小时候,家里生活艰困,好不容易有一顿饺子吃,小冯巩却不满足,还眼巴巴地问道:“有醋吗?”说到这里,尽管搞笑,但也让人心酸。“醋”在现在看来,已不算什么,但在穷人眼里,它仍然是奢侈品呢!

我也爱醋。虽然我因为怕倒牙,平时不喜欢吃含酸的水果,见到橘子、葡萄什么的,避之唯恐不及,但吃饭必然要醋。拌凉菜多用白醋;炒热菜多用陈醋;做鱼常用香醋,可使鱼鲜美而不腥;吃饺子常选米醋,酸味醇和,蘸吃起来爽口又不刺激。

自古以来,“醋”就是千家万户的饭桌上美味佳肴的必备之品。北宋苏东坡诗云:“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南宋陆游诗云:“小着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均道出了“醋”在饭桌上的功用。

因为醋是酸的,所以人们还往往把酸性的食物比喻为醋。譬如,唐代白居易有一首《东院》诗:“松下轩廊竹下房,暖檐晴日满绳床。净名居士经三卷,荣启先生琴一张。老去齿衰嫌橘醋,病来肺渴觉茶香。有时闲酌无人伴,独自腾腾入醉乡。”诗中的“嫌橘醋”,就是嫌橘子酸,像醋一样,吃了容易倒牙。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北宋词人晁补之,有一年过元宵,写了一首《洞仙歌》,其中有两句是:“报周郎,须念我,物少情多。春酒醉,独胜甜桃醋李。”“甜桃醋李”的意思就是“很甜的桃子和像醋那么酸的李子”。

家里醋的妙用(生活杂谈开门七件事之)(3)

醋在现代家居生活里,已经是必备物品了

醋在现代的家居生活里,已经是少不了的物件了。它不仅仅是厨房里烹饪的佐料,餐桌上食物的调味品,同时,也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了。有许多聪明的家庭男女,把醋的作用几乎发挥到了极致。佐餐的功能自不必说,爽口、开胃、增加食欲,在别的方面,也是林林总总,各尽所能。

譬如,煮排骨时放点醋,可以提高营养价值;把肉、鱼等裹在蘸有醋的餐巾里,可以延长保鲜时间;在做鸡鸭鱼肉的时候,淋上几滴醋,可以去除腥味;碗橱、冰箱等,用蘸有少许醋的干净布进行擦拭,可以杀菌保洁;洗涤衣物,在水里加少许醋,不但可以快速去污,还可以保持原有的光泽;在生锈的铜器、铁器上用含醋的水进行洗刷,可以使之做到光亮如新;用醋研墨,写字作画,不仅墨迹清亮,而且不易褪色;假如室内烟味或油漆味过重,用蘸醋的毛巾挥舞几下,空气即刻见新;蚊虫叮咬以后,用醋擦洗,很快就能消肿止痒。总而言之,醋的作用是枚不胜举的。

更重要的是,醋还能增加生活情趣,甚至衡量男女的恩爱程度。北宋时期的诗人吴则礼曾写过一首《尝醋翁》的诗,就调侃一个老者尝醋时的窘态、憨态和可爱雉态:“石先戏作忍酸相,未信从来尝醋难。头毛鬅鬙面白皱,老夫笑作婴儿看。”有时候,朋友之间,相互捉弄,把水、酒或饮料换成白醋,看着朋友喝下醋水刹那间的状态,大家哈哈大笑,会立即把欢快的气氛推至高潮。男女之间有别的异性介入,往往会发生争风吃醋的现象。到底什么是“吃醋”呢?

据说是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赐给房玄龄几名美女做侍妾。房玄龄不敢接受,原因是房妻善妒。唐太宗就命人赐毒酒于房妻,以示惩戒。房妻面无惧色,将“毒酒”一饮而尽。结果房妻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与她开了一个玩笑。事实证明,房妻之妒源于爱,所谓爱之深妒之切,在爱上不折不扣,没有回旋和让步的余地。从此,房玄龄更爱妒妻,唐太宗也不再逼两口子接受侍妾了。于是,“吃醋”的故事也传为千古趣谈。

家里醋的妙用(生活杂谈开门七件事之)(4)

“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

不过,真正的爱情,为爱人吃醋是受人敬仰的,而为了荣华富贵去进行利益的交换,争风吃醋,是受人鄙夷的。现实中,有些人害红眼病,嫉妒别人的成功,也会被戏称为“吃醋”,而这样只能是小人作为,为大众所不齿。

醋的由来,相传源于商朝,由高粱美酒发酵加工制作而成。那是因为有一次纣王要为妲己治病,听说丞相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可以做药引,但是必须经过一种山泉水和高粱酒混合而成的酒浆进行泡制才成。纣王便号令天下臣民进献这种酒浆。来自山西的制酒工匠和挑夫日夜兼程地往都城赶,但由于天热路远,酒浆还是发馊了,冒出一股股的酸味,令人作呕。纣王大怒,命令这些工匠和挑夫将发馊的酒浆都喝了,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毒死他们。谁料,工匠和挑夫喝了以后,非但无事,还有了治疗天热乏力、精神倦怠的作用,更能增加食欲。纣王也奇怪,禁不住尝了一下,发现酸则酸矣,还别有滋味。妲己问其名称,有官员灵机一动,便称之为“醯”。工匠们被放回家以后,就将高粱酒进行发酵制作成“醯”,作为餐桌上的调味品。久而久之,山西人就顿顿吃“醯”,再也离不开它了。

家里醋的妙用(生活杂谈开门七件事之)(5)

把高粱酒发酵制作成“醯”,作为餐桌上的调味品

到了汉朝,汉文帝即位,“醯”便成了汉宫的指定贡品。但由于“醯”“稀”同音,不太好听,容易让人想到拉稀,汉文帝的母亲感到不舒服,便要臣子们想个好名字来取代“醯”。有个大臣奏道:“今年是癸酉年,又是腊月二十一日,将年月拆开重合,即是‘醋’字,而‘昔’字拆开,又正好是二十一日,恰逢其时。”汉文帝听了龙心大悦,即刻御笔亲书“醋”字,贴于盛“醯”的器皿上。从此,“醯”的叫法就结束了历史使命,而传给了“醋”直到如今。

传说真假与否,不得而知,但是“醋”成为大众欢迎的调味品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调味、佐餐,增加食欲,更在于它具有社会学和家庭伦理学的意义。

我认为,夫妻之间,爱人之间,应视“吃醋”为一种幸福,因为只有不在乎的人才不会泛酸呢。但是,泛酸之余,也要多一些信任与理解,莫要让酸味坏了家庭和谐和睦的气氛。延伸到社会,同样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也必不可少,否则,社会就乱了套了。少了红眼病,少了嫉妒心,就少了小人使绊,少了不良竞争;而多了前行的动力,多了人生的信赖和爱,就多了社会的和谐,多了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我来说,我也一定要接受教训,再次做菜请客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放醋。不然,客人朋友会再次嗤笑我的,我的这张老脸就不知道往哪搁了。

家里醋的妙用(生活杂谈开门七件事之)(6)

“醋”文化历史悠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