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浅识#

仲景的六经辨证揭开了辨证论治的范例,可是看完伤寒论,心里有很多困惑。什么是六经?六经怎么传变?六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裴永清老师曾经在他的书中总结过,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有:

一、脏腑经络说。认为六经就是人体十二经络及其所系脏腑之概括,持此见解的代表人如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吴润秋等。

二,六气说。张志聪即其创始人之一,继其后颇有一些医家提倡用六气释六经。

三,脏腑经络气化说。该学将脏腑、经络、气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解释六经,以郝印卿为代表。

四、脏腑经络功能活动说。该说认定六经是根据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不同来划分的。持此见解者如何志雄、郑元让等人。

五、部位及界限说。持此观点者较多,如方有执、程郊情、恽铁樵、黄竹斋等诸家。

六、证候群说。享有“千古之绝唱”之名的陆渊雷提倡此说,认为六经是热病之证候群。

七、阶段说。认为六经是代表外感疾病发展变化过程的六个不同阶段,如章次公氏、黄文东氏。

八、高度综合体说。以姜春华为代表,认当《伤寒论》是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经络脏腑、营卫气血,以及邪正消长等多种概念。

我一向主张最好是看原文,尤其是各家注解有冲突的时候。仲景在分章节的时候是用三阴三阳来表示,比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没有说经络,也没有说是脏腑。但是第一条很明确的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如果归结为脏腑,显然不合适,因为和脏腑膀胱或者小肠没啥关系,很显然是和经络有关系。可是到了阳明病有明确的说“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是分明就是脏腑病。那可能就是有的和脏腑有关,有的是后经络有关。

可是到了厥阴呢?“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和肝经有关还是和肝脏有关?感觉都没啥关系。感觉就是和厥阴这个名字有关,和厥有关,和“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有关,主要是阴阳交替,寒热错杂相关,

来到少阳:“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看上去不仅和脏腑经络相关,也就是和胆腑、胆经都相关,而且和部位——半表半里相关。

至于太阴少阴我就不列举了,就是和脾脏肾脏相关。当然了除了“……之为病”以外,其他条文也会提示与脏腑和经络相关。

伤寒论六经辨证通俗说法(伤寒论偶感何谓六经)(1)

所以我觉得,在三阴三阳之为病中,由于疾病的特征,在不同阴阳中,和经络、脏腑、病位、六气相关但是侧重不同。

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病,所以在太阳病中,足太阳膀胱经是最重要的,为人身之藩篱,所以太阳病里多侧重于经络。阳明病,里热证,所以更侧重于腑。而少阳不仅位于太阳阳明之间的半表半里,也和少阳枢机密切相关,也和肝胆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和经络、脏腑、病位、六气都有联系。

三阴病中,和经络相关性就少了,因为它主要还是里证为主。所以和脏相关性明显。唯有厥阴,六经传变的最后一关,阴阳交争的关键之所,所以最后关注的不是脏而是阴阳变化。

所以我觉得,不能单纯认为脏腑经络相关,有些狭隘,最主要是阴阳变化不能够很好体现。不能单纯说是六气,主要是太过抽像,而且不能体现各个脏腑经络的特殊之处。不能单纯说是部位,更不能说是阶段说,六病不能很好的归结到这里面。如果说是证候群虽然能完整概括,但是不能把六病有机串联起来,不能体现它的相互关联性。

因此我觉得,用经络、脏腑、病位、六气就可以相对完整的概括六经辨证,但是由于外感病的特性,在三阴三阳中各有侧重。

诸君怎么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