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346,预计阅读3分钟。

01

最近《奇葩说》第七季开播了。作为一个一季不落的假粉,和大多数老粉一样,我更关注那些“老奇葩”们,在他们身上,你更能看到时间对每个人施加的不同作用。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讨论了许吉如(许吉如困在“玻璃心”里 )。这一篇,我打算聊聊臧鸿飞。一个一开始以脏辫、说话结巴、其貌不扬的中年男性形象出场的老选手。

詹青云奇葩说辩论期数(我很开心能给那些骂我的人减压)(1)

初出场的臧鸿飞

不得不说,一开始我也对他无感,不过在这一季中,当他笑着说起那些遭受网暴的、莫名其妙到总因为不相干的事挨骂的经历,最后又说很高兴能给那些骂他的、学习工作压力很大的人们减压时,那种隐忍和淡然让我颇为触动。

詹青云奇葩说辩论期数(我很开心能给那些骂我的人减压)(2)

最新一季的臧鸿飞

马东问臧鸿飞,为什么要来参加节目。臧鸿飞哭笑不得:不是你打电话让我来的吗,我说不来,你非要让我来。臧鸿飞还说1000个人里选44个人、马东口里的“轻松赛制”是他今年遭遇的第一个电信诈骗。马东笑着说,遭遭罪也是一种选择。

和其他选手不同,臧鸿飞是唯一一个马东主动邀请来参加节目的选手。

看过节目的人都知道,和许吉如不同,臧鸿飞是不想来,马东坚持鼓动他来,但许吉如是想上场,马东摇着头说不希望她上场。

许吉如和臧鸿飞在各方面都南辕北辙,唯一相似的就是都被网暴过,当然这也几乎是每一位奇葩说选手的必经之路,但节目组把他们俩一前一后地排布在镜头里,二人各自的状态和马东对二人的态度就形成一种对比,十分有意思。

人们都在感慨,如果许吉如能有臧鸿飞的心态就好了。

02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挫折的ABC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有的看法、信念和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而诱发性事件则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间接原因。

也就是说,挫折不一定会带来坏影响,其是否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不在于挫折本身,而是在于人对挫折的不理性的认知。其中,A 是指诱发性事件,也就是挫折本身(Activating Event);B是指人们对挫折即诱发性事件,产生的知觉、认知和评价(Beliefs);C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该事件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以往的研究指出A必然引发C的发生,但ABC理论却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诱发性事件A所持的认知、评价和解释B才是引发人们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的直接原因。

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遭遇网暴,许吉如和臧鸿飞的表现如此不同。

03

以往的研究认为网暴(诱发性事件A)必然会导致许吉如这样的抑郁和萎靡(行为结果C)发生,但情绪的ABC理论认为,许吉如和臧鸿飞对网暴事件所持的认知、评价和解释才是引发他们截然不同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的直接原因——在录制奇葩说前,一直顺遂的许吉如和中年不得志的臧鸿飞,在遭遇网暴前的经历,造就了他们事后截然不同的状态。

古人云,福祸相依。简单四个字,折射出了我们面对同一件事可以拥有的两种心态。结合前面所说的来看,这启发了我们,在之后遭遇大喜或大悲时,不要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于事件本身——因为既定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而要归于我们自身对此的认知和解释——例如面对挫折时的低落属于人之常情,难以避免,我们也无需强迫自己在一开始就要笑着面对,而调整情绪,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

此外,正如被刀划伤觉得痛可以避免我们继续受伤那样,对痛苦的感知本身,也是我们值得感谢的一种防御机制。

“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尼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