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讲,孙子和外孙一样亲。因为孙子和外孙继承了爷爷和外祖父同等数量的基因。具有同样的血统关系。

从文化传统习惯和人的感情上讲,孙子就比外甥亲。这是因为传宗接代的文化传统观念是渗入到中华民族血液里的一种元素,是与生俱来的。

爷爷疼孙子之情胜于疼儿子,孙子亲爷爷的感情随着孙子的年龄增长越来越亲,越亲越孝顺。祖孙之情意,宛如顾恺之倒吃甘蔗,渐入佳境。

是姑娘亲还是外孙亲(外孙亲还是孙子亲)(1)

对于独生子女所生子女来说,外孙就是孙子,孙子就是外孙,不存在谁亲不亲的问题,只存在跟谁姓的问题!下面我分三种情况分别做一阐述。

第一种情况:有外孙又有孙子,这种情况当然是孙子亲。从古至今,虽然是封建观念,男尊女卑。但事实上我们的亲近关系,一直维护着父系氏族的(血统观念)血亲关系来存续的。对母亲氏族(血统)血亲关系排拆在外。民间风俗(家谱氏族)也一直是亲房(血统)族系为亲。排拆母系(血统)血亲。再从赡养上来讲,孙子有代父自身(血统)赡养爷爷奶奶的责任,受亲房族系的管束。外孙没有代母自身(血统)赡养外公外婆的责任。民间亲房族系也不会管束外孙的责任。民间延续,民间风俗,民间观念,民间习惯等等。从古至今,很难违背。

第二种情况:物以稀为贵,如果只有外孙,那么就应该把外孙当做孙子对待。因为自己将来的养老以及家产都需要外孙来承担和继承。

是姑娘亲还是外孙亲(外孙亲还是孙子亲)(2)

最后,外孙亲还是孙子亲,这与孩子跟谁长大有直接关系,如果外孙长期由外公外婆抚养成人,孙子长期不在爷爷奶奶身边,自然而然,外孙要亲一些,至少从感情上来讲是这样!

外孙与孙子的亲缘关系是一样的,不存在亲疏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话题,从字面上就可以看端倪。我们人为地把两者分成“内、外”。女儿生的孩子是别人家的,所以叫外孙;儿子的孩子才是自己家的,将来要顶门立户的。

几千年来的宗族观念,正统思想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幽灵始终在国人的心头挥之不去。中国文化,对人的称呼本身就很繁杂。英语较简单,比如,叔叔的称谓,把舅父也包括进去了。在汉语里是严格区分的。

外孙和孙子身上含自己的基因是相同的,只是人为的冠上了不同的姓氏,才有了亲与不亲的区别,千百年的习惯想改也改不过来。这确实没什么奇怪的,奇怪的是做父母的怎么会有这样心态呢?

是姑娘亲还是外孙亲(外孙亲还是孙子亲)(3)

我们知道,不管农村的老人,还是城里的老人,他们总爱说这么一句话,“世上哪有养爷的孙子”!尽管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老人们还是觉得“隔辈亲”。正如俗语所说的,“老婆是恩人,儿子是仇人,儿媳是敌人,女儿是亲人,孙子是先人”。为什么老人会有这种“隔辈亲”的心理呢。只有搞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有利于纠正儿女提这种问题的心态!

首先,“隔辈亲”爷爷认为是生命的延续。

儿子是爷爷生命的延续,孙子更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有了孙子爷爷心里就觉得自己的生命又延长了一辈。“儿孙满堂”,“四世同堂”所以也被爷爷认为是长寿益年的标志,日子幸福的标志!同时“断子绝孙”也是乡下人诅咒人最恨的词语。因此老人见了孙子辈格外亲!

其次,“隔辈亲”老人精神空虚的一种寄托。

人到暮年就像树木到了秋冬,没了春天的花朵,也没有了夏天的生机。因此,物质上,精神上没有了别的追求,找儿女聊,儿女没时间,找朋友聊腿脚又不方便。孙子孙女是最佳人选。何况有好吃好喝时候,又随着他们的性子。爷孙各取所乐。“含饴弄孙”也就成为老人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一日三餐一样重要!

再次,“隔辈亲”老人不再那么费心。

老人带孩子没有压力。因为孙子的监护人是父母。爷爷不需要,也没有精力去担这个责,只要孙子吃饱穿暖,至于教育,工作,成家和自己关系不大。就是带不好,怪都怪的是他父母。人常说的“他爸卖葱娃卖蒜,老子英雄儿好汉”。从没人说“爷爷卖葱孙卖蒜,爷爷英雄孙好汉”的,就是这个理。跟老人的孙子都很任性,这是溺爱的结果!

其实老人就是照看孙子,外孙,没有什么疏密之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孩子还是要父母去亲,不是让隔辈的老人去亲,这是做父母的责任,也是对儿女的尊重!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老人对外孙亲,还是对孙子亲在做父母的眼里还有这么重要吗!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还会去埋怨无辜的老人吗!

是姑娘亲还是外孙亲(外孙亲还是孙子亲)(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