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行本第十章如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清华简对应篇章如下: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摶气至柔,能婴儿乎?脩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两个版本,最明显的区别,是通行本添加了“为而不恃”。

而两个版本皆有的关键字,比如「营、魄」、「阖」、「雌」皆始见于篆文:

老子第十一章道德经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10(1)

其中,「阖」字虽显示有甲骨文,但一则没有金文过渡,于篆文而言,其实根本没有关联,二则其所谓的甲骨文「阖」的构形,却不一定是“阖”的意思,或者是“去”的异体,或者表示“关(门)”。

而「除」、「疵」两字,战国时,皆仅见于秦系简牍

老子第十一章道德经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10(2)

因而通行本第十章后学添加是肯定的。通行本中,有句“能毋以知乎”改成“能无为乎”,而清华简版本,两句“能毋以知乎”。撇开有争议的两句,则有: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四句疑问,明显都是否定:营魄(身、魂)会分离,不能复归婴儿。有生则有死。

最后一句,大致是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虽然子女是父母孕育,但因为都是独立个体,有生则有死,所以“生而弗有,长而弗宰”

这大致是“弱者道之用”,与“有生于无”的应用。该章应放在更后的篇章。

老子第十一章道德经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10(3)

而笔者梳理的上一章,将通行本第十三章提前了,那不妨看看通行本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从大致内容看,以上是对“无”的详细展开。从世界观角度看,第一章总论(道、无、有),梳理后的第四章对“道”进行展开,接着对“无”进行展开也很合理。

清华简《德道经》对应篇章如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困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从「迎」字始见于篆文看,“迎”字所在那句出现的极晚:

老子第十一章道德经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10(4)

而两个版本都有的「希」、「状」、「随」始见于战国时代而仅见于秦系简牍:

老子第十一章道德经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10(5)

这种情况看,若本章存在老子的文字,那就增改的很厉害了。

《德道经》中,“三者不可至计”的「计」字始见于战国时代而仅见于秦系简牍:

老子第十一章道德经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10(6)

所以,除最后一句外的部分,极可能仅剩下: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故困而为一,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象。

最后一句,有“执古之道”与“执今之道”的区别。不过前面论述“无物之象”跟最后一句“以御今之有”似完全没关联。

因而,笔者认为,添加诸多“听之不闻”等的内容,就是为增加《德道经》最后一句“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服务。

题解

老子第十一章道德经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10(7)

「困」从木从囗,通行本替代为“混”,但树木被物件包围,最大可能是被栽种在花盆之类的容器中,这种情况下,树根不得伸展,只能彼此交织,情况跟“混”其实近似。所以,「困」本可以引申为“混”,只是「混」字出现后,「困」的这种引申义没必要存在。

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一句之所以用“夷”,因为上古的“东夷”已经在春秋时完全混入诸夏,之后“夷”已经不是专指“东夷”了。正好是“困(混)而为一”了。

第十章 原文

最可能的原版文字,已经在上面梳理出来了: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故困而为一,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象。

白话翻译

看而不见称之为微,搏击而不得称之为夷。故而,混而为一,归于无物,称之为“无物之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