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读《老人与海》?因为这本书可以激发人性中最美的情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人与海重要内容及感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人与海重要内容及感悟(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读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重要内容及感悟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读《老人与海》?因为这本书可以激发人性中最美的情感!

就像所有的经典书籍一样,它可以激发读书人的求知、向善、勇敢、感恩等多方面的情感,让人在阅读中重新关照自身,并让自己在精神和品格方面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

我们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老人与海》故事梗概: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写的中篇小说,翻译成汉字,大约在6万字。凭借这本书,海明威毫无争议地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位老渔夫,在连续84天出海都没有打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气馁。终于,在第85天夜里,他钓到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两夜的殊死搏斗,最后他杀死了大马林鱼。归途中,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桑提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虽然一无所获,但是在战斗中,他证明了自己“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信念。

作为海明威的代表作,它的伟大之处不言自明,不过从我个人的观感来看,我更乐意把它看做是人物通讯、探险小说、儿童文学、寓言故事、甚至是海钓教材的合体,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吸引了年龄段不同、喜好各异的读者。

1、人物通讯。

作为一个在媒体工作的人,我更喜欢看一些真实的东西。而《老人与海》就是根据一篇人物通讯改编而成的,因为主人公在海里的遭遇确有其事。

1936年,海明威曾在《老爷》杂志四月号上发表了一篇人物通讯,名叫《在蓝色海洋上》,其中就报道了古巴人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在海上钓到大鱼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和新闻一样讲求真实性。

在1951年的年末,海明威开始着手把这个通讯改写成小说,大概是因为海明威早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已经在心中打过无数次的腹稿,所以他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作品。

当然,作为小说,海明威是要在原来真实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进行虚构的,但这恰恰证明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观点。

有意思的是,通讯里的主人公富恩特斯曾经在海上救过海明威的命,而海明威在后来又高新聘请富恩特斯当了他所有的船只的二副。可以说,两人的相识就是一个传奇,而两人的相识又成就了彼此。

2、探险小说。

世界经典探险小说包括《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海底两万里》《热爱生命》《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白鲸》等。

但是单从人和鱼搏斗的描写来看,我认为没有作品能够超过《老人与海》。波涛汹涌的大海、波谲云诡的天气、聪明强硬的对手、嗜血成性的鲨鱼、食物水源的短缺、激烈交锋的场景,惊险的要素在这部小说里都描写得细致入微,没有哪一本书,把一个人和鱼的搏斗描写得这样详尽。

在小说中,除了在前面以小篇幅介绍了老渔夫所做的准备工作和交代了一些背景外,从迪85天出海时近中午的时候,这段一人一鱼的斗争就正式开始了。

随着大马林鱼咬勾,战斗开始逐步升级,先是双方斗志,到最后双方开始短兵相接都想致对方于死地的时候,战斗进行到了白热化。紧张的描写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睛。

3、儿童文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把这本书看做是一本儿童文学。在儿童图书畅销榜上,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老人与海》的名字。除了透着勇气、带着悲情的老渔夫以外,这部书里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少年马诺林。

在马诺林身上,读者看到一切乖孩子应该具有的品质和能力。

首先是独立和勇敢。他五岁开始跟随桑迪亚哥出海打渔,聪明。小小年纪就已经练就了过硬的打渔技术。善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面对马诺林带着累累的伤痕打渔归来,马诺林不止一次眼含热泪。坚强。

还有感恩。桑迪亚哥可是说是马诺林的师傅。对于这个教过他大鱼技术的人,我认为两人的关系甚至比父子还要亲密。每当桑迪亚哥打渔回来的时候,马诺林都会提前到海边等着老人,并帮助老人收拾桅杆等物品。

马诺林非常善良。看到老人空手而归,马诺林会安慰老人。在老人的家里,马诺林会帮助老人出去买吃的。这样的细节在书中有很多,小读者可以细细品读。

总之,如果你是新闻控,那么你会从这本书里学会真实;如果你是野外探险的驴友,你会从这本书里学会勇敢;而如果你是一个学生,那么你不但能从桑迪亚哥身上学会坚强,而且还能从马诺林身上学会善良、感恩、勤劳、独立等多方面的品格。

这就是一本好书的价值。对于所有阅读的人来说,都会从中体会到人类最真实、最质朴的部分,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也就是所有人都喜欢《老人与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