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阅读《强项令》,完成下列小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中考文言文重点复习题?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文言文重点复习题(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中考文言文重点复习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阅读《强项令》,完成下列小题。

①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菙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手?臣不须菙,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博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②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遺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康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大言数主之失

(3)使宣叩头谢主 (4)臧亡匿死

10.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 以刀画地 B. 宣悉以班诸吏

C. 葬以大夫礼 D. 以宣尝为二千石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将何以理天下平?

(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12. 文章①②两段分别表现了“强项令”怎样的性格品质?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9. (1)特别征召(2)列举(罪状或过去)(3)认错(4)通“藏“,隐藏。 10. D

11. (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

12. 第一段体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二段表现了他的廉洁品质。第一段是详写,第二段是略写,或者第一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

【解析】

9.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臧”通“藏”,“隐藏”;“特征”是古今异义词,“特别征召”的意思。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是“连词,因为”;A项中“以”是“介词,用”;B项中的“以”是“介词,把”;C项中的“以”“用,按照”;D项中的“以”是“连词,因为”。故选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何、以、理、平”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2)句中的“唯、覆、妻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 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并概括人物形象。(1)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章第1段表现了“强项令”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质,第2段则表现了他志行廉洁的品质。(2)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正面描写,就是对描写的对象进行的直接叙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题作答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或描写的详略来分作答。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门,而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极为愤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您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臣下我不需要鞭子打,请求能够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柱子,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终究不肯就范。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于是下令放了董宣(注:“强项令”即为“董宣”),赏赐了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宣。”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知道后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因董宣曾经做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

古诗文阅读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 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9.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____)

(3)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

(4)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 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 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 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 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 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13. 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14. 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答案】9. (1). 遇到,正好碰到 (2). 比喻奔走效力 (3). 用来 (4). 穷困之人居住的房屋

10.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译对“受任”“于”两个核心词给1分;译对“奉命”“危难”两个核心词给1分)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11.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 C

13. “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14. 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

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

【解析】选自《三国志》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

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

9.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以”是“用来”;“驱驰”是古今异义词,“奔走效劳”的意思。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于、败军、际、奉命”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无以、广、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1.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诫子书》内容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据此,C项,“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13. 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个动词在描写和表达上的效果进行赏析。

14. 试题分析:(1)概述诸葛亮的精神品质。作答时可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还可以根据平时对诸葛亮的了解进行概括。他的品质主要有: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冷静沉着、军纪严明、博览群书、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2)根据了解诸葛亮的品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着修养、读书、忠诚、爱国等方面来谈启示。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参考译文: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岳阳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 (_____)(2)委而去之(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4)天下顺之(_____)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6)使者未说(_____)

19. 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21. 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答案】18. (1). 外城; (2). 离开 (3). 限制; (4). 归顺,顺从; (5). 派,派遣; (6). 说,通“悦”,偷快

19. ⑴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20. ⑴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21. (1). 以民为本 (2). 排比 (3). 对偶 (4). 问(答“反问”亦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郭”:外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9.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⑴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得道”“寡”“苟”等字词的翻译。

21. 试题分析:比较阅读。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和写法的把握。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乙两文阐释的治国理想可概括为“以民为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对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为排比。“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都运用问句。

(一)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