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监(乙本),能无疵乎?;爱民活(帛书乙本:栝)国,能毋以智乎? ;天门启合,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释义】

清除心中的杂念,能不能做到没有瑕疵?如果做到了那你就是“神”。

第十章的第三句:“修除玄鉴,能无疵乎”,这话在通行本里是不一样的,通行本里是“涤出玄览,能无疵乎”,“涤出玄览”的“览”字是看的意思,大家说“玄览”是心镜,心里边的镜子,为什么是心镜,也解释不大清楚。

道德经第十九章智慧(国学道德经第十章)(1)

现在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出来以后,原来不是一个阅览的“览”字,而是个“监”,监视的“监”。“监”字最早是当镜子讲,现在说监视就是看什么东西的意思,古代“监”字的繁体左边像个大臣的臣字,甲骨文就像是一个大眼睛,右边是一个人在拿一个大眼睛瞪着,下边是一个器皿的“皿”,器皿是一个空的。

道德经第十九章智慧(国学道德经第十章)(2)

比如盆,在器皿上面加一横,里边有水的意思。古代哪有镜子,那怎么来看自己脸上干净不干净?大家都到水边上来,或者接一盆水,低头往下看,看水里边影子的脸上干净不干净,这就是最早的镜子,它叫“监”。“监”是名词也是动词,这样做来审视自己脸上有没有东西。从上往下看,想找点什么问题来看。这种状态叫“监”

道德经第十九章智慧(国学道德经第十章)(3)

随着技术发展,开始用水后来就用金属了,到了晋代时期下边就不是器皿的“皿”了,而改成了金属的“金”字了,《医宗金鉴》的“鉴”,就是这个“鉴”。字的进化体现了技术的进化,最早镜子是水,后来变成了金属的器皿,“修除玄鉴”,为什么不写“涤出玄鉴”?这俩其实没什么大区别,“修”是修整的意思,“涤”是洗涤的意思,没什么大区别,我们就按帛书乙本的“修除玄鉴”来讲,“览”字读音就不聊了。

道德经第十九章智慧(国学道德经第十章)(4)

修除玄鉴,能无疵乎”,“疵”是瑕疵的“疵”,“玄鉴”,“玄”就是深妙的意思,很深很深的这种镜子,意思是我们心里边的镜子能不能保持纯净、干净的状态,把它清理干净,清除掉杂念,没有一点瑕疵,能不能做到这点?老子讲:能不能修炼到心中宁静,没有一丝杂念?

这种说法其实跟佛教禅宗神秀大师讲得很像,神秀说过一句著名的句子,“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明镜台”就是心里边的镜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神秀大师讲的,其实跟老子《道德经》讲的是一致的,就是把心里边这面镜子,给它清理的一尘不染是一种状态。

道德经第十九章智慧(国学道德经第十章)(5)

大家说这不是菩提树,也不用染尘埃,那是更高的境界。但是大家记住,那种空的境界,一定是通过这种勤拂拭的修炼而得来的。

老子讲的这种境界,对于一位领导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修炼经常保持自己内心的这种纯净,没有杂念,不为自己捞取这种欲望,这位领导者必定大成。

多数的人们往往没有任何的修炼方式也不去学习,就是凭自己的本能,凭世俗接触的这些社会知识去处事,习气一定就存在,在最关键的时候冒出来一次,就够喝一壶的。不能指望每次遇事都能灵机一动,一下子境界上来,根本没那事。

道德经第十九章智慧(国学道德经第十章)(6)

“境界”一定要平时养成习惯去修炼它,不要小瞧各种宗教的仪轨,为什么每天基督教吃饭之前都要感谢主?这是仪轨,每天都做。为什么日本人,好多人吃饭之前,要双手拍两下,感谢食物为我奉献了自己?这都是仪轨。这种仪轨养成习惯以后身体也会养成习惯,从而思想也习惯了,就很容易在遇到事时立刻进入这种境界。如果平时不注意,觉得自己脑袋灵光,我这个人聪明、境界高,可一碰到事了,什么时候私心一上来,有可能您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老子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这事不是天生而成,而是要去勤勤的、时时地把它去给擦干净,把心境保持干净,清除杂念,经过长期的这种修炼,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生活中每一个人如果能这么做的话,境界也会受益匪浅的。

敬告:本人搜集整理《道德经》文章没有学术成分,只是浅谈记录感悟。无论朋友喜欢或者不喜欢,都不要对此有执念都在学习过程中。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感谢大家。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