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一位非常重视科技发展的领导人,这也许是他在法国留学打工期间留下来的基因。邓小平16岁离开祖国前往法国留学,为了找到经济来源,他在法国施奈德钢铁厂、雷诺汽车厂等企业打工,虽然做的是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散工,但对于一个从农业文明转身到工业文明的小伙子来说,他看到的“科技感”依然是震撼的,或许就是那个时候发展科技、科技强国的种子悄悄埋进了他的心里。

新中国建设时期,邓小平密切关注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关于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和建设问题的报告》,邓小平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个报告,后来虽经坎坷,但在邓小平的强有力的支持下,中国高能加速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详情可查阅中国高能加速器发展历史资料)。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被称为“科学的春天“的全国科技大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强调了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说,“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号召大家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现代化进军。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了从东京到达京都的新干线,亲身体验了日本科技成果的发展。日本新干线在1978年的时速是210公里,而中国列车当时的时速是60公里。可想而知,邓小平受到了怎样的刺激,他说:新干线“推着我们跑,我们现在需要跑”,邓小平还表示,要承认中国落后了,“长的很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发展高科技的紧迫感溢于言表。

真是这样紧迫感,所以他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中国的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进一步的想法。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句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面对中国科技落后,又迫切需要用科技来推动中国的各项现代化建设的思考,“第一“两个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后邓小平又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他再次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产力三要素是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