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是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发布法律法规、机关之间工作沟通,都离不开公文。因此,保证公文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正式发文前的校对工作更是不可或缺。印发的公文如果出现格式或内容错误,不仅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公文校对看似简单,实则考验一个人的耐心、细心以及洞察力等多方面能力。做好公文校对是发文前必须把好的最后一道关口。除了常见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还有一些潜在的“硬伤”容易被忽略,校对时必须认真细心,以保证公文的准确性。

1

公文校对要通篇浏览 谨防“宏观硬伤”


很多校对人员拿到文稿之后,便开始一字一句地“埋头苦读”。然而,在校对内容前,首先要树立一种大局观,以一种“会当凌绝顶”的高度去俯瞰和审视全文,否则就会忽视一些“宏观硬伤”。

2

公文校对要保持政治敏感度 谨防“政治硬伤”


公文校对的重点是什么(小心这四种潜在的)(1)


公文姓“公”,由党政机关草拟印发,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政治上必须保持绝对正确,不能有丝毫政治错误。

校对者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政治觉悟,了解一定的政治常识。公文中多少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政治语言,这样的表述一个字都不能改动,比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管是拼音输入法还是五笔输入法,都有可能导致文字错误。笔者看过一份文件,将“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误写成了“省卫士三届四次全会”,这显然是输入拼音词组时出现了错误。假设这是一篇2000字的公文,即使其他1998个字都是对的,因为这两个字的错误,就足以让拟稿者的辛劳付之东流。

政治正确看起来是人人都懂的常识,但必须认真对待,因为一旦发生错误,就不是批评改正这么简单了,而是有可能发酵为严重事件,害人害己。此外,很多机关在机构改革后名称有所变化,例如“卫计委”变成了“卫健委”,“档案局”变成了“档案馆”,这时公文中就不能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3

公文校对要前后贯通 谨防“搭配硬伤”


公文校对的重点是什么(小心这四种潜在的)(2)


公文校对要避免断章取义。第一页校对结束就翻篇了,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不管是内容还是格式,公文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好比一个人穿衣服,不能说穿好上衣就随便找条裤子穿上就出门,还要看看上衣和裤子的搭配是否协调。再往细节里说,服装还要和鞋袜、首饰等搭配。这些细节就好比公文的文号、标题、落款等。公文校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一致:

4

公文校对要细而又细 谨防“隐形硬伤”

公文校对的重点是什么(小心这四种潜在的)(3)


公文中有一些细节上的“隐形硬伤”,不那么容易被发现,这些错误,就好比一个人乌黑的秀发上落了一小片灰色的树叶,不拿掉一般没人看到,拿掉也没人在意,这就要考验校对者的细心程度了。有时候,一篇公文是否规范,往往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内行人不需要通篇阅读,只要快速“扫描”全文,看一下这些细节就知道文章是否过关了。

公文校对是一项“技术活”,校对者不仅要练就一身本领,确保公文符合最基本的格式要求,而且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以上四种“硬伤”,如此,才能保证公文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摘自《组工文萃》2019年第10期


公文校对的重点是什么(小心这四种潜在的)(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