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1)

余秋雨

作为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其实余秋雨并不屑于这些虚无缥缈的头衔。比如什么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此外还有一众理论家和文化史学家等。也许余秋雨觉得,散文家也许才是稍微切合自己。

一个忘却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

毫无疑问,八十年代已经是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余秋雨还是有些窃喜,一种满足感和被满足感充斥在周围,弥漫在空气之中,久久盘桓在余秋雨的脑海里,不能散去。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2)

余秋雨

在被推选为全国艺术理论研究会秘书长的那段时间里,33岁的余秋雨才可以说是前程无限,官运亨通也许更是恰当的比喻。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余秋雨决定放空自己。

这一回,不仅是思想的放空,而是告别热闹,回归孤独。他离开了研究会秘书长这一个职位,回归寒窗苦读。人们很难理解这五年余秋雨在忙些什么,不被人理解有时候确实是件比较痛苦的。一直到余秋雨的《戏剧理论史稿》问世后,人们直面这部六十八万字作品,无不唏嘘。

如今,《戏剧理论史稿》已经成为戏剧学院的殿堂级的教学素材,毋庸置疑,经过五年的淬火,余秋雨的品格乃至性格也许会为之发生质变。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3)

余秋雨

既得利者和现实主义永远是这个世界的主流意识,能够随时放空自己,也许很多人自觉不自觉都在尝试。放空其实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境界。佛学里的四大皆空,说到底就是放空妄为。放空便于与利益这些个东西产生纠葛,于是,放空便成为一件并不容易做到的事。

人们的贪欲是与生俱来的,这不是高尚不高尚的问题。尤其是得到了又不能轻易舍去,这也是一般人的理所当然。问题是,余秋雨得到了很多,又会风轻云淡地把这些舍弃,这实际上是很难得的。

以至于有人怀疑余秋雨捐10万块钱的书籍给贫困学校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怀疑人性本身原有的善良的一面。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问题是,余秋雨本质上就是一个另类。于是,人们对这个异类格外关照也就很为不足为奇,这就是树大招风给惹的祸。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4)

余秋雨

一个行走在孤独与热闹之中的人必须学会孤独

余秋雨是标准的科班出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毕业生使得这位当年的菜鸟成名成家的底气所在。1980年,余秋雨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等一系列得意之作,使得这位学子登上了巅峰时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文科新星。再往后,成为上海十大学术精英,并获得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显而易见,这种荣誉并不多见。

余秋雨热闹起来,但又十分怀念那种寂寞孤独的感觉。在大家目瞪口呆一片愕然之中,余秋雨辞去了自己的职务,据传这个岗位即将晋升为国家级的领导行列。告别功利,余秋雨孤身一人走向了大漠,寻觅着当年的张骞脚步,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说实话,尽管人们对余秋雨的做派一片茫然,但真得从热闹之处,从灯火珊阑处悄然抽身,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想,这可能就是余秋雨的叫人费解之处,恰恰也可能是他的可贵之处。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5)

余秋雨

毫无疑问,余秋雨的人生是热闹喧嚣的,但这却不是他想要的。以至于这位反复的说精神世界非常孤独,而且形影不离,相伴左右。余秋雨先生的孤独,其实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他的孤独侧重于精神层面,而非物质。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有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追溯,思索和反问。比如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这些元素的存在价值。在娴熟地运用诸如描写、议论、抒情的同时,余秋雨大胆把小说笔法甚至戏剧的笔法,加上镜头特写揉进散文的表达手法,进而使散文更具立体动画效应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6)

余秋雨

从大漠归来,余秋雨的文化境界有了显著的提升。后来担任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再后来,担任属于澳门科技大学的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在这之后,余秋雨开始名声大噪。各种场合,各种出版,不厌其烦地接踵而来,禧年庆典以及青歌赛,甚至电视晚会都有他的影子。于是,余秋雨变得无所不晓,无所不能。

有时候,过分膨胀没有好处,尤其是对于像余秋雨这样的风口人物。

于是,吐槽,甩锅,在字里行间找错别字,接憧而来。说到底,这是小资思想在作祟。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7)

余秋雨

一句话,羡慕嫉妒恨,比如这位曾经在上海帮的外围写作班子待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不据实交代?比如,这个问题有点不像话,为什么他的妻子小自己二十几岁?如此等等,蜂拥而来,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于是,重新回归孤独便成了余秋雨唯一的选项。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想起余秋雨的那句话,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8)

余秋雨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并不影响余秋雨继续散发才气。比如他倾注心血书写的《中国文脉》,是他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有益的思索,对当下的历史文化观有着警醒作用,颇有余秋雨的风采。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余秋雨的创作个性也许会慢慢地退出人们的阅读视野,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总有一天会淡出文化领域。但不可否认的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贡献不可等闲视之。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9)

余秋雨

有人把孤独形容的很是高大上,认为孤独是一种很是叫人向往的独处,以至于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节,是一个人的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令人神往。其实这是没有经见过孤独说的外行话。应该明白的是,孤独不是人们的常态,更不是脾气使然。

总而言之是,没有经历过孤独,没有尝试孤独的人们,不会感触到孤独的可怕。为什么我们在黑夜会感到害怕,这就是因为我们在独行,而这恰恰是人们不愿意见到的场景。由此可见孤独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这话又说回来,为什么余秋雨喜欢独处,就是因为他在大家这里得不到温暖,得不到群居带给他的抚慰,那么孤独自然就是余秋雨的唯一去处。

余秋雨说中年人的理性(余秋雨先生直抵内心的一句话)(10)

余秋雨

人们说孤独的好处之一,就是感觉很安慰人,其实这是一种新的阿Q精神。在余秋雨看来,事情不是这个样子。孤独的滋味其实只有孤独的人才会知道,一般人对孤独的认知停留在字面,孤独的苦与甜,酸与辣,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

应该说,没有人会跟不自在为伍。比如孤独,其实很多人都是怀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来对待,就像没有人喜欢孤独一样。同样的,表面上说喜欢孤独的境界,其实一天也捱不住孤独,然后又转身批评孤独的清高与不合群。

其实我在想,总有一天余秋雨会离开喧闹的这个世界,真真正正去做一个孤独的人。到那个时候,还有几个人记得余秋雨呢?我想,记得这位文化精英的人不会太多,因为他是一个孤独的人。

孤独的无奈,恐怕只有余秋雨一个人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