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的某一天,导演斯科特·希克斯聆听了澳大利亚著名钢琴演奏家戴维·赫夫高特的一场演出后,有了拍摄电影《shine》(中译名《闪亮的风采》)的意向。因为戴维跌宕而戏剧性的一生,实在是出色的电影题材。为此希克斯与戴维夫妇沟通不下一年,才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澳大利亚演员杰弗里出演中年后的戴维,感情之饱满、乐器演奏之真实、细节处理之到位,是我见过的最难忘的音乐家银幕形象。杰弗里因此片而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殊荣。
这部影片为乐迷提供了一场听觉盛宴。从钢琴家在童年时代参加社区音乐比赛起,各种名家名曲就萦绕耳畔,推动情节发展,恰到好处地展示钢琴家的情绪,极为细腻贴切。
当然,在片中挑起大梁的是“拉三”(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部被戴维的钢琴教授形容弹奏一遍“等于铲十吨煤”的协奏曲,承载着复杂和沉重的乐思。在戴维少年时代,严苛的父亲就无数次在唱机里播放,并希望儿子在弱冠之年,就能驾驭拉氏的作品。戴维就是在这种高压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年纪轻轻患上了轻微的精神紧张症。后来,戴维逃离父亲的束缚,来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才终于习得了“拉三”的精髓。
澳大利亚天才的青年演员诺赫·泰勒,真实再现了戴维在练习演奏“拉三”时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他扮演学生时代的戴维,令人信服地展现了戴维生命中悲剧色彩最浓的一幕:音乐会上,大汗淋漓地演奏完“拉三”,掌声雷鸣,钢琴家却昏死了过去……
戴维进了精神病院,才摆脱了“向成功昼夜兼程”的梦魇,活成了一个纯真小孩。放下成功包袱的中年戴维,对外界充满善意和好奇。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奔跑在雨水里,可以在一张绷床上快乐地向着蓝天弹跳……再无压力和畏惧。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酒吧里叼着烟蒂,行指如飞地弹奏拉赫马尼诺夫改编的那首著名钢琴小品《野蜂飞舞》。这是由演员杰弗里本人完成的,演奏流畅到位,演员手指触键的专业感,不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体客人,也征服了所有观影人。
这部电影不但让出品人赢得荣誉,也让钢琴家再次走向公众,并让贯穿于整部影片的“拉三”在众多古典作品里浮出独特魅力。可以说《shine》艺术感染力满格,完全当得起“闪亮的风采”这样的中译名。
作者: 莫陌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华明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