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梦得
翻开唐代的一些书法都能被一种厚厚的黄纸所吸引,这种看似粗糙的文化载体,在岁月的侵蚀下还能保持一种独特大气,将黑色的笔墨流传至今让人看了深受震撼,那些古老的淡黄色彩,还留有笔墨的残香,讲述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有关黄纸与笔墨的古老旧闻。
汉代麻黄纸张
每一个角度都是历史的解读,对于黄纸承载的文化使命也是一样。从唐代开始,就有明确规定,诏书和下行公文,都需要用黄麻纸书写,因此历史上将皇帝颁布的公告称之为“皇榜”。因此古代凡是重特大文稿都是黄纸所写,这样黄纸在古代人的眼里是相当尊贵的。
自从竹简逐步淡出书写的历史舞台后,随着造纸术的推进,对于纸张的重视程度空前的。而为了控制制造成本,东晋皇室特用黄纸诏书下发文告:“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此后凡是宫中大事皆用黄纸表示尊贵。但是这时还未走向全面铺开,到了唐代时,在所有宫廷中发出的文稿全都采用黄纸。黄纸就是“熟纸”的一种,而后来的“装潢”据说就是这样演化而来,而黄纸就是染色和涂蜡的一种造纸方式。
此后的朝代混乱,这一现象未能进一步得到流传和推广,在大一统的隋唐之后,这一问题再度浮出水面。到了唐太宗时期“诏始用黄麻纸写诏”,这是最为官方的一次明确的对于用纸和书写格式以及字体的一次规范。据说这种麻纸是纤维做成的,是当时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几十年后,大唐宫室又做了一次规定,“今后尚书省下诸司、州、县,宜并用黄纸。”因此从上到下所有公文都采用统一纸张,这是历史上一次大事。
之所以采用黄纸,首先有这样考量。黄色在古代是“贵色”,象征尊贵,此外从阅读角度来讲,这样的纸张更让人的视觉有冲击力。另外它还有一个比白纸防虫的功能。唐高宗在唐朝时还规定诏书和敕令的区别用纸,把黄纸分为软黄纸和硬黄纸。硬黄纸就是在染色黄纸的基础上再涂抹一层蜡,这样纸张显得平滑透明。“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汁,取其辟蠹,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
盛唐的气象在黄纸黑墨的组合下显得雍容大气,迷人无比。到了宋代,官方用纸还是难以统一推进。比如诗人范大成感叹“黄纸促租白纸催”,就是说皇帝已经用黄纸文告下发地方,而地方竟然拿着白纸写的地方公文进行催税。黄纸为什么就这样尊贵呢?因为相对白纸来讲,它的制造工艺要复杂,价格也更高,同样书写的文字,在纸上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往往流传下来的历代书法名帖大部分都是黄色纸张书写。比如著名的晋代书法名帖《平复贴》就是这样的黄纸,由此成就了千年不老的传奇。北宋文学家钱惟演出身高贵,但是欧阳修对他却不以为然。说他虽然“阶、勋、品皆第一”,平生却有一大遗憾,什么呢?“不得于黄纸书名”,在宋代只有宰相这一级别才有这个权力,因为钱惟演只做到副宰相的职位,所以最终欧阳修以此揶揄他一下。唐代的硬纸,将纸的规格也写进了一本《不下带编》的书中:“长二尺一寸七分,阔七寸六分,重六钱五分,纸中之最重者。”因此这样的硬纸的最大优势在于书写便利和阅读美感外还有着就是能够长久保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代许多书法作品得以流传的原因。
到了宋代,官方在编撰重要书籍时也都沿用黄纸这一传统。如宋仁宗在嘉佑四年的时候下发诏令给馆阁“用黄纸写印正本”,这样做的好处是“以绝蠹败”,目的是要流传下去。因此此后两年出现了“黄本六千四百九十六卷。”当时著名学者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次重大文化工程“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中,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是私家不敢辄藏。”因此此后私人不能随便用黄纸书写和印刷,黄纸的高等级官方地位得到了再次确认。大学士宋祁在他的《宋景公笔记》中不无感慨地写下:“今台家诏敕用黄,故私家避不敢用。”
梦溪笔谈
因此在宋代黄纸流传的文化遗产并不多见,有的发黄是因为年代久远所致。到了元明之后,黄纸大部分用于圣旨诏书,在民间基本绝迹,随着纸张技术的日臻成熟,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此,黄纸的尊贵也逐渐为之消弭,但那些带着笔墨字迹的宫廷旨意却越发的神圣起来。到了清代,黄纸的用途很少在用于正常书写,更多的是宗教、礼仪之类的范畴,但是黄纸的神圣和尊贵却并未有一丝减低,相反,人们视之神圣不可侵犯,认为那是能够沟通鬼神的文化载体。
在清代,各地的纸张类型不断增多,颜色也十分繁多,由于清代依旧是水墨书写为主要方式,所以对于纸张的需求也非常强大,可以想见,那些略微带着文化人对笔墨纸砚的继承与传递无不寄托着某种神圣的传递的色彩,让历史的画面,在笔墨之中变得更为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