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兆钧歌曲(戏歌创作要有根源性)(1)

金兆钧

文 | 徐丽梅

北京市音协副主席、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金兆钧认为,我们应该在一个更大的范畴下讨论戏歌。包括戏歌在内的具有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作品,其创作应采用根源性的内容,再以当代的作曲技术手段和音乐语言去表现,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当代青少年听众的喜爱。

“面对视觉艺术,观众可以接受陌生的内容,但音乐是要有根的,听众往往希望听到熟悉的、传统的东西,对完全陌生的东西可能听不进去。所以,很多音乐家尝试将传统的、根源性的音乐素材以现代的手法和思维创作,比如,唐朝乐队的吉他手老五就曾经尝试用古琴的手法去弹吉他。”金兆钧说,成功的主旋律歌曲《走进新时代》(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选择了古老的音乐素材——采用降D宫五声民族调式将音乐的张力表现出来,让听众有熟悉感,觉得好听、喜欢;《前门情思大碗茶》(阎肃作词,姚明作曲)也是采用根源性内容,加上一些流行音乐的处理手法,歌唱性更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民族风”、摇滚各自流行过一段时间,但能让人记住的也就几首。后来出现许多说唱(嘻哈)歌手,但是单纯模仿西方怎么也写不过人家,因为我们的语言带韵母,摩擦音、爆破音比较少,导致中文说唱不容易达到英文说唱那种张力、爆发力。所以不能单纯模仿,要有自己灵魂的、根源性的内容。

金兆钧表示,民族文化根源性的内容包括两类:一类是民歌、小调、山歌,另一类是民间优秀的戏曲。戏歌的创作,不能严格按照戏曲的板式、曲牌去写,而是用旋律和歌唱性更强的写法,同时曲作者又要熟悉戏曲。因此,创作方面对作曲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主要是观念的改变,不能原牌照抄、模仿古人的风格去写,就像写唐诗,你写得过唐朝人吗?”金兆钧说,应当吸收古典艺术中的精髓,以古风式的写作手法,勾连传统、表现当下、预示一点未来。成功的例子,如陈小奇把《涛声依旧》写出唐诗《枫桥夜泊》的味道和境界,但他将很清冷的一首古诗变成现代人对离乱的理解和感悟,所以能引起当代听众的共鸣。

唐朝乐队最经典的歌曲《梦回唐朝》以倒退一千年的方式表现对未来一千年的向往,歌词作者丁武既是歌手也是科班出身的现代画家,他运用古典元素表现出唐朝的美学风格,而重金属的音乐表现形式又使它具有现代气势。

又如,当下特别火爆的歌曲《孤勇者》,表现了当下这一代人的状态——有懦弱又有坚韧不服输的品格。它的摇滚节奏很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小朋友可以跟着节奏摇晃。《北京的桥》(阎肃作词、冯世全作曲)具有北京民谣的味道,有传统也有现代的风格,二环的建设也是当时北京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标志。《钟鼓楼》(小柯作词作曲)有京韵大鼓的元素,既有怀旧感又有现代感,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心气,蕴含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我们要学习、吸收的是中国戏曲的精髓和灵魂,不是去复古,而是掌握古典中最普遍的东西,每一代人需要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处理。”金兆钧认为,传统的东西还在,只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吸收。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当年为什么特别火爆?它和京剧的传统写法不一样,它的节奏、演唱都是歌曲的典型方式,朗朗上口。戏歌的创作并非是对戏曲的唱腔进行简单加工,它吸收的中国戏曲内容要与作曲技术水平、演唱水平以及大众的欣赏水平相互搭配,才会形成一首好作品。

金兆钧表示,向当代青年推广戏歌,进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使用当代音乐语言。当代的青年听众见识很广,听过世界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因此,戏歌创作完全可以采用当代所有可能的作曲技术手段,只要适合。比如,萨顶顶的《左手指月》(喻江作词,萨顶顶作曲)融合了戏曲与花腔女高音唱法,不仅国内听众喜欢,还令许多外国听众着迷,甚至有德国人抄袭这首作品。因为它在展现中国传统戏曲魅力的同时,采用了美声的表现方式,它的音乐语言更富有世界性,受众也就更广泛。

- THE END -

订阅 音乐周报

金兆钧歌曲(戏歌创作要有根源性)(2)

订阅 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金兆钧歌曲(戏歌创作要有根源性)(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