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式的作文王栋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初中六百字成长类的作文大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六百字成长类的作文大全(作文随笔王栋生)

初中六百字成长类的作文大全

条件反射式的作文

王栋生

为什么批改学生作文会感到乏味甚至厌倦?常常在于这些作文没有新意,当你看不到创造,看不到激情,看不到别具一格,看不到活生生的人和事,看不到一个“我”时,怎么可能不累?如果学生作文能经常地给教师惊喜和启迪,作文教学何至于是目前这个状态?

简单地说,教师在课堂布置作文时,很可能已经知道教室里这四五十个学生大概会写些什么和怎样写了,所以教师往往也未必会有什么特别的期待,他也许只是想碰碰运气,也许只是要完成教学任务。有过一段时期,我对此感到困惑,也很无奈,虽然我的班上常常会有七八个或十来位学生的作文能让我满意,可是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始终是“平的”或“直的”,——十六七岁,已经有了一条老路,一个模式,一种格式。比如,如果出个“说勤奋”,他有一组从小学起就应付裕如的例子,论说勤奋出真知,人不能不勤奋;如果你出个“谈习惯”,他半分钟就搭好架子,告诉你“习惯有两种,好习惯和坏习惯;我们要培育好习惯,改掉坏习惯”;“立志”一定要立大志,“工作”一定要“忘我”,与人相处一定要“真诚、无私”……观察学生作文时的反应,他们对题目(特别是一些传统话题)反应一般比较敏捷,能迅速“归类”,像是有条件反射,本能地反应,没有意外。这是从小学起的“反复训练”形成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在社会各种“能量”的引导下,在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就能这样应声而起,闻风而动。的确,不能说“训练”没有用,但是,思维能不能“训练”?我至今仍然感到疑惑。一旦学生的“想”成为条件反射,培育创造性思维就成为很困难的事,也就不可能有表达的魅力。所以,学生作文交到老师这儿,不太可能成为教学享受,有时不得不成为折磨,——我们在为长期的“训练”付代价。

我注意到许多老师的困惑。“学生不会想”,经过多年“训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是“琢磨题目的含义”或“顺着老师的意思”而演绎,放大,扩充,阐述,表态……他没经过独立思考,他甚至不认为自己可以有“思想”,他被训练到仅仅求“合格”,他不认为作文是精神的活动……这样的习惯,决定了作文不可能成为创造过程。模式,习惯,定势,惯性,“书上是这样讲的”“大家都这样认为”……很多套路在影响学生的思维,在形成他的“条件反射”。

近年语文教学的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批判性思维”教学往往围绕古代诗文学习展开,对作品内容,提供历来不同的理解和分析,从不同的鉴赏角度,比较不同的观点来展开讨论,自圆其说,各得其妙,大家以为这就是那根“批判性思维”神针了;其他学习内容,就很少(或不便)运用批判性思维,身边很多有意思的语文现象可以视而不见,对作文更是有意无意地设置安全区或“禁飞区”,不鼓励学生自由思想,不鼓励质疑辨析,甚至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具体到对学校教育中的一些歪理邪说,只能服从顺从,不得触及。比如,多年来,在很多名校,“冲清北”“北大清华,我们来了”之类的标语是悬挂在校园、刷在教学楼墙上或是张贴在教室里的,老师学生竟然习惯了,虽然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人数很少。中国有很多好的大学,每所学校都会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上大学不是为了“名”,而是为了获得继续学习的机会。如果“考上清北”就是为了有“不一样的人生”,那受教育的目的岂不是很可怜?为什么不思考这身边的荒谬呢?喜剧在校园重复,没有谁觉得可笑,也没有谁看到可笑后面的可悲,更没有人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声音。遗憾的是,对校园里那些破绽百出的“教育”,学生作文中看不到评论,他们似乎不认为那是有害的文化;他们对自己接受的应试教育似乎也不感到痛楚,这一切都是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个逻辑也是一种“顺从”。既然如此,语文课堂的“批判性思维”就只能局限在“古诗文别解”上了。当然,老师们也许都明白,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清这个问题。

思维有了边界,想象必然碰壁,趣味也就丧失。学生有什么必要去“碰硬”呢,他又怎么可能有精力去讨个说法呢?连老师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还是求个太平无事吧,什么都能过去的,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于是,他们要学的推导、推理、探索、假设、质疑、批判、建设,立论等运用能力也很难实践,作文没有了“我的想法”“我的观点”,思维也就不可能在作文过程中出现,他替别人帮腔,帮别人解释,这不是实用,这是“混世”。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如果教学能启发他的自由思想,教师能鼓励并包容他的个人观点(哪怕这些见解是有缺陷的、片面的),他能自由地表达,畅所欲言,他怎么可能丧失自我,把作文当作恐惧的事?一个少年或是青年,表达一点个人意见就战战兢兢,他哪里能有(或“配有”)自立自信自强?且不提成才,在生活中,他能成为正常人吗?

批判性思维全面地渗透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地成为一种思维能力。中学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鼓励学生有个人见解,鼓励他们对问题独立思考。我甚至认为,一些学生不同意教师的观点,往往有理有据,不是他们不谙世事,是这些学生往往记住了基本的常识,坚守判断是非的底线,而教师在生存之路上经历了一些曲折,往往已经被生活磨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先前的一点棱角全变得圆润光滑了。对此,语文教育该有些反思。我在教学中遇到过一些特立独行的学生,他们的作文有自由的思想,也有自由的表达,他们质疑、批判,敢爱敢恨,——他们根本不在意教师的评分。我一度产生过错误的判断,认为是性格问题或是青春期的逆反,没能从思维品质的角度、从人的发展高度去判断。我后来发现并意识到,这些学生,大多有个人阅读史,在观察和思考中形成了思辨习惯,而非简单的求异甚至对立;他未必有综合判断评价的能力,他的确看到了差异与矛盾,而教师的教学没有办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又没有勇气和能力和他一同去探究。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一些学生已离开了学校,我一直为此感到遗憾。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犯过很多错误,虽然我不断地反思、纠正,但是,学生毕竟在最适当的受教育时机,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思维品质没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这会让他们在以后的岁月遭遇比较多的困难。

思想,是不能“训练”的,作文教学不要违反常识。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