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这三句话分别进行解释的质疑由来已久。以下臆说供各位参考,如认为我所言更加符合孔子本意,敬请各位倡导。

一、出发点

《论语》几乎是国人传统思想之圣经,而“学而”开篇三句话是圣经中的圣经,列义务教育初中课文,担负对后人道德的培养及教育,其启蒙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同时对国人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无以伦比的意义,如我辈不能正本清源则愧对先人。

论语开篇“学而”三句话割裂的字面解释,结果是直接摧毁“学而时习之”经典论述的核心价值,毁坏第一段论说的完整性。

二、“学”、“习”“说”

“学而时习之”中,孔子想让我们“学”什么?先让我们看看《论语》都说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是温、良、恭、俭、让,这才是孔子想让我们学的东西,所以,《论语》不是知识书籍,而是人生哲学。这里的“学”不是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圣学,即圣贤之道。

观点依据:《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学”显然也不是文化知识,否则不需要“明德,亲民,至善”,而明德之人即为圣贤君子。《大学》的“学”与“学而时习之”的“学”是一致的,都是指圣学,即圣贤之道。并且,《大学》指出圣学的方法在于“明(明德)、亲(民)”与“学而”开篇的论述核心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即是笃行、实践。

两部经书第一段说的都是有关“圣学”的中心思想,所以不可能出现讨论“有朋自远方来”的问题。

二、“悦”、 “乐”

“说”是学而时习之的目的和价值,其意义与“学”、“习”同等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悦”是引领实践圣贤之道的动力源泉。

“学而时习之”客观外在表现并不总是“说”, 就如笃行 “清廉” 为官,经常表现出来的是“清苦、寂寞、不乐”。2500年前的孔子职业是导师,基于职业规范,习惯把重要的问题说清楚。孔子试图将体悟到的“学而时习之”所获得的那种无以名状的、发自内心的、持久的,愉悦、清净、安宁,这种不同于满足私欲的快乐,告诉他的弟子们,因此孔子第二句用“有朋自远方来”这样具体的、外在、直观的“乐”,来解释“学而时习之”所得到的抽象的、内心、无以名状的“说”。

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内在联系,就是“说”和“乐”,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用就是解释第一句的“说”,这也直接反映出孔子2500年前的谆谆教导、孜孜不倦的师德,历历在目。

孔子的嫡传弟子当时理解了,曾子在《大学》里对孔子的“说”进行了诠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的“定、静、安”,即是曾子试图解释孔老师说的“不亦说乎”的“说”,但却遗漏了最重要的“愉悦”,所以曾子最终没有超越自己的老师。

三句话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均是对圣贤之道的方法及意义、作用进行论述,属于形而上学、上达的范畴,孔子不可能在第二句加入形而下学的观点“朋友来,我很高兴”。孔子在2500年前的担心其实真的一点都没错,时至今日,我们大多数的人,包括那么多贪官污吏真的明白什么是“说”了吗?我看真的还是不明白!后世解释严重忽视了“悦”的极其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将这三句话硬生生的割裂开进行字面的解释。因为朱熹对理学的伟大成就,其后文人亦步亦趋,无论在政治上、学术上再也无法越雷池一步。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因此朋友可以是“未学”之人,证明朱熹“朋,同类也”的解释并不具有确定性、唯一性。

千百年来无数的学者都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何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表达完全不相关,是不是我们理解错了?“有朋自远方来”可能仅仅泛指朋友,那么通过志同道合朋友自远方来,将三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的逻辑也不复存在。“有朋自远方来”,来则我“乐”,不来则我“不乐”?显然这句话的真实目的不是字面意思。

第二句的解释错误,直接导致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理解也出现问题。后人三句话的割裂解释直接破坏三句经典的完整性,贬损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内在价值,是对古老经学智慧的损伤。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是春秋时期《孙子兵法·火攻篇》有“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记载,证实了“ 愠”是“说”的反义词,两者均是发自内心的情绪。孔子第三句话对“说”进行反面论述,本意是:别人不知道我践行圣贤之道(学而时习之),我也不懊恼(愠),不会不“悦”!因为我本来就是圣贤君子!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记载:“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意思是圣学的修行在于自我实践,别人知不知道是别人的事,我怎么会不开心!

圣贤之道在于实践,其真正的人生指导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得到我自己内心持久的,宁静、愉悦和满足,即得到“说”,与他人何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说的是“愠”,但其实质说的还是“悦”。

以上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个极其完整的、极其完美的统一整体,都是围绕“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论证和阐述。孔子对于圣贤之道的实践及其“说”的意义,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三句话的关键词在于“学”、“习”、“说”,其实重点更在于“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段三句话,是全篇《论语》的灵魂存在,如果说《论语》是一顶王冠,而这三句话就是王冠上闪闪的钻石!是2500年以来圣学之经典,是颠扑不破的人生哲学圣经,是我们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核心,是我们光辉灿烂文明的骄傲。我们今天把三句话分割解释,好似拿着“九阴真经”武功秘籍却不明白什么意思,实在愧对先祖圣贤。

完全是个人学习《论语》之一点思考,请指正。

严信益律师

2021年9月20日

注:欢迎转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深度解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深度解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