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路过一个美容店时,碰巧听到了以下对话——

宝贝:妈妈,我可以打人吗?(3岁兜兜)妈妈:可以。对于你能打的过人可以,不过,对于你打不过的人就算了(妈妈补充说到)。不要像上一次~~小朋友把你的脸都抓破了,你除了哭鼻子,什么也不会做。

妈妈估计是苦于实在没有好办法,于是“恨铁不成钢”的说出了这样的话。但事实上,孩子如果长期缺乏同伴之间相处技能,而且还是以相同的“声音”回应,不仅偶尔还会受伤害,而且对孩子同伴交往都形成不良的影响,可能导致孩子孤立、自控力差、好冲动、易暴力解决问题

因此,作为父母/老师,不仅要重视“打人事件”,更要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同伴交往技能技巧,带孩子走出困境,给他一个美好童年!!

孩子挨打了最好的方法是(孩子挨打时比起)(1)

孩子挨打了最好的方法是(孩子挨打时比起)(2)

放手,做一个理性的观众

很多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被打,当孩子打架、被打时(甚至带伤),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想办法阻止其再次发生。

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这些方法,或许当下能平抚一下你内心宝贝受委屈的“不平衡”,也看似能解当下的“心头之恨”……然而,长远呢,对宝贝成长一点好处都没。

今天的放手,是为了即使有一天你不再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也能过的很好。

泰国公益广告《凤梨》,一个3分钟不到的短视频,讲述泰国一对母女相依为命,以贩售现切水果维生。一位不识字的母亲,没有用过多的言语教导女儿,而是以销售凤梨为例,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实践,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影片是根据一个叫 Achara Poonsawat女孩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如今她已长大成人,上了泰国最好的大学“博仁大学”,并于2013年顺利完成了学业。

然而,放手不是不管孩子。

我们说的“放手”,并不是真的不管孩子,事事都交给孩子自己打理,而是先让孩子独立思考,重要的事情提出家长自己的看法,但仍然要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家长仍然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监督,既要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更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做到科学的放手。

因此,当孩子出现出现矛盾时,甚至出现了肢体接触,请不要盲目的介入,而是要弄明白孩子发生冲突的根源,给她/他一个温暖的拥抱,接纳她/他的表现,倾听她/他的委屈,然后在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挨打了最好的方法是(孩子挨打时比起)(3)

不随意介入,允许孩子有自我成长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真实事例:

下班回家后的一天,突然收到一个小朋友LJH妈妈的微信说:“LJH小朋友的衣服上被另一个小朋友LHB画上铅笔道了”。并且妈妈说:“我们家不是那厉害的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敢”,希望老师可以将两个孩子换座位保持距离……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两个小朋友是同桌,某一天写字的时候,LJH小朋友写字的时候胳膊肘不小心碰了一下LHB小朋友,并且当时也没及时说对不起,以至于LHB好不容易刚刚写的漂漂亮亮的一页上出现了一个常常的铅笔滑痕,这时候LHB小朋友怒了,第一时间真实的心里是“我也要画你的本,然而本被LJH小朋友及时收起来了,不能达成的心中的气愤更加高涨,于是便有了画衣服这一幕……”

作为老师,我想说:作为给了孩子生命的家长朋友们,我们不仅给了孩子生命,更要给孩子追求自身价值的机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因此,当孩子遇到同伴交往障碍或困难问题时,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让孩子一切自主决定、思想自由翱翔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此外,父母/老师还应该注意介入的方式:

是指父母/老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父母/老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

当幼儿有父母/老师参与的需要或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主动发出邀请父母/老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当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

因此,作为父母/老师应该较为巧妙的应用这几种介入方式,当孩子遇到特殊需求时,应该及时出现并适当引导。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应用谢谢方式去引导孩子出现的行为障碍或问题。

孩子挨打了最好的方法是(孩子挨打时比起)(4)

掌握幼儿在生活中必要的游戏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皮亚杰也说过:“儿童游戏包含着大千世界的一种缩影。这种游戏中的微型世界反映了由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 社会交往中,良好语言沟通的规则

(1)主动提出加入别人游戏的请求

在孩子们游戏的过程中,不会主动的提出加入游戏的请求,她/他会觉得没有小朋友和他/她玩,而一个人默默的呆到一边玩耍,当看到别的孩子已经搭好的积木,不由会走过去“搞破坏推倒”,而另一个孩子因为语言表达不够完善,而且很多时候“肢体动作先于语言”,因此就上演了“打人”等攻击性行为。

(2)及时的“对不起”可能避免一场“风波”

好多时候,类似于“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好多时候是因为非常熟悉且平时玩的要好的小朋友,如:或许因为玩“奥特曼打怪兽”不知道力道轻重经常就在“你打我也打玩中就打起来了”,很可能一个“对不起”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然而,好多时候都沉默不语,甚至都无意识触碰到别人而一脸茫然与天真无知…

  • 掌握一定的社会规则

(1)等待

当遇到一件事情时,学会耐心等待,并遵守“先来后到”“先到先得”的游戏规则。

(2)分享

孩子们通常“这是我的,不许碰”,一切所有属于自己的东西都不会让别人触碰一下。因此,学会分享,学会一起共享,将大大减少冲突与摩擦。

(3)遵守日常生活常规

饭前便后洗手

做任何事情排队

别人讲话认真倾听

此外,因为“抢同一件玩具”而大打出手,

  • 及时的“对不起”可能避免一场“风波”

好多时候,类似于“打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好多时候是因为非常熟悉且平时玩的要好的小朋友,如:或许因为玩“奥特曼打怪兽”不知道力道轻重经常就在“你打我也打玩中就打起来了”,很可能一个“对不起”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然而,好多时候都沉默不语,甚至都无意识触碰到别人而一脸茫然与天真无知…

结语

@潜行浅忆 而言——

爱,是一种得体的退出。

孩子的社交行为中有“强势”必然有“弱势”。“强势”未必是优势,“弱势”未必是劣势,父母及老师首先要以一颗豁达之心看待这一现象,不要以眼前的“吃亏”与否,来衡量孩子成长的过程。

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那就尝试对孩子从俯视到平视,不管这个孩子,是不是完美,是不是我们理想中的,都要和他交朋友,甚至把自己也变成孩子。放开双手尽量让孩子自己参与选择自己成长的方式,能在一个自己有选择权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必定是幸福、快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