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货是夏天生意好还是冬天生意好(讲述静海)(1)

  抓把瓜子看春晚,攥把老虎豆喝顿酒,甭管是一年的故事还是酒桌上的豪迈,都在这一把干货里。瓜子、花生、老虎豆是天津人最爱吃的炒货。

  天津炒货看王口,王口炒货当数大瓦头。十年来,大瓦头村炒货产业快速发展,炒货产品从最初的炒果仁发展到如今的19大系列近70个品种,一个小村庄扛起了王口炒货的大旗。

炒货是夏天生意好还是冬天生意好(讲述静海)(2)

炒货淡季设备升级

  王口镇是天津的“西南门”,是静海区对接雄安新区的7个“口子镇”之一,大瓦头村是从静海城区进入王口镇的第一村。

  大瓦头村位于子牙河西岸,据村里的老人说,明朝年间大瓦头村是子牙河边的一处洼地,几名渔民在此建村,洼地常年积水,故取名大洼头,后来叫白了,改名大瓦头。在当地流传着“水旱码头王家口,鱼米之乡大瓦头”的赞誉。

   夏季是炒货淡季, 8月的大瓦头村,装运炒货的车辆并不是很多,可炒货商们可没闲着。

  轰隆隆几声闷响,阵阵灰尘在水雾中渐渐压下,铲车加大油门清理碎石块……71岁的张恩德仔细盯着施工的每一个步骤。炒货淡季却是炒货商们土建的旺季,张恩德作为大瓦头村最早的一批炒货商,要赶早升级设备、改造厂房。用张恩德的话说,夏天把“刀”磨快,冬天才好切“菜”。

  入行30多年来,张恩德记不清更新了多少次设备,从最初的烧煤铁锅到燃气锅炉,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几乎年年都有新设备投入使用,厂房拆拆改改更是数不清了。

  近十年来,炒货行业的发展速度比过去30年加起来还快。从产品更新换代,到设备升级,再到工厂改造,投入的资金也从最初的几万元到如今的上百万元。

第一代炒货商:挣一万元一宿没合眼

  张恩德是大瓦头村第一代炒货商。他7岁的时候跟着家人去东北谋生,直到他27岁才回到家乡大瓦头村。那时候,在种粮为主的农村,想要干个体企业,着实需要些勇气。

  大瓦头村的岳家是全村第一个炒货商。当初岳家娶儿媳妇,张恩德为他家打家具时看到,岳家买了进口彩电,这可是全村的大事儿。

  张恩德想干炒货,可没有资源更没有资金,一位好友劝说张恩德放弃木匠活儿干炒货,好友的话给了张恩德创业的勇气,于是他扔下锯子决定闯一闯。

  张恩德向外人借了5000元钱,为了节省成本,他在自家院里用砖头和土坯垒了灶台,支起一口大铁锅,这就是他最初的炒货作坊,从此大瓦头炒货商中有了张恩德的名字。

  张恩德从炒葵花籽入行,他从河北省、内蒙古等地进生瓜子,在自家大锅中炒熟,然后骑着“大铁驴”自行车往天津西站附近零售。

  从大瓦头村到天津西站大约50公里路程,张恩德要驮200斤瓜子,现在看来这种驮载方式堪称“王者”,张恩德却说自己是最孬的一个,别人都驮300多斤。

   每天凌晨4点起床,在西琉城大桥桥头吃早点,这也才走了一半的路。即便下雪天也要去,什么时候卖完什么时候回家,路上经常能看到因为车辆打滑侧翻的自行车,一个人很难将车扶起来。

  仅仅一年下来,张恩德的腿就承受不住了,再这样下去恐怕腿就废了。不去市区卖货,张恩德就在家里煮咸味儿瓜子,炒熟后贩卖给其他商户,从中赚取一些加工费。

  就这样,入行第一年张恩德赚了一万元钱,“万元户”是张恩德以前从不敢想的日子,当看到一万元现金摆在眼前时,张恩德竟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五分、一毛、两块、五十……张恩德夫妻俩把钱数了一遍又一遍,激动得整宿没合眼。

  张恩德说,那时候盖一处新房子才2000元钱,如果干木匠恐怕半辈子也攒不下盖一处房子的钱。从此,张恩德决定在炒货行业中坚持下去。

  此后的几十年,村里人入行得多,放弃得也多,张恩德却坚持了下来,并把这份手艺传给了儿子张金来。

  最近几年,张恩德的产品从传统的葵花籽到坚果,他觉得大众的口味变了,以开心果、巴旦木为代表的坚果市场潜力大,于是果断更新设备和产品。

  近十年来,年轻消费群体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和需求变化非常快,张恩德感觉自己的思想观念有些陈旧了,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扛起王口炒货的大旗。

炒货是夏天生意好还是冬天生意好(讲述静海)(3)

张恩德的工厂正在改造

新一代炒货人寻求转型

  年轻一代炒货人,更多的是看到了小作坊式炒货厂的限制,他们更多的是寻求转型。

  刘海(化名)是转型的炒货商之一。刘海的父亲和叔叔都曾经营炒货厂,作坊式的作业方式延续了近30年,几口大铁锅,几个煤炉子曾是家里最大的经济来源,刘海结婚的彩礼钱都是靠小作坊挣来的。

  刘海成家后,接手了父亲的炒货作坊,原本刘海想扩大生产规模,但2015年前后,静海区下大力气治理“散乱污”。厂房改造、设备升级总的成本算下来要投资近200万元,刘海关闭了炒货作坊,到静海城区做起了副食零售。大瓦头村作为王口镇炒货厂最集中的村,自然成了刘海门店销售的采购点。

  从以前支大锅炒瓜子到如今单纯销售炒货,刘海有了更多和炒货商合作的机会,大瓦头村谁家有什么货,谁家货好,全都印在刘海脑子里。

   最初,刘海只是采购打包的散装货销售,5斤一袋的瓜子,10斤一袋的花生,起初这种销售模式在过年过节时能吸引不少客户,毕竟走亲访友拿在手里更显得大气。可日常来说,客户大多买半斤、一斤炒货作为零食,一两天就能吃完,时间久了容易变质。

   于是刘海就把大包装换成小包装,瓜子、花生按斤卖。再后来,人们对开心果、巴旦木、杏仁之类的坚果产品需求增大,坚果类产品大多以克零售,刘海又制作了300克、400克的专用密封包装,从散装到精装,迎合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近几年,直播带货兴起,刘海曾尝试开直播,但因为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以批发走量为主的大瓦头村炒货,并不适合走精包装的零售。安徽、江浙地区的精包装炒货,从一开始就是走零售路线,货源是本地的,生产线也是为精包装量身打造的,甚至连包装袋都是专利产品,因此这些产品走直播带货是有利润的。

   像刘海这样从炒货商变成销售商的年轻一代炒货人,在王口镇还有近百位。刘海和其中的半数有过交流和合作,他们大多以销售自家或者采购他人的货源进行销售,以精品礼盒包装为主。

   经过几年的经营,年轻一代的炒货商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如今市场更注重健康、精细的产品,过去人们追求多味儿的炒货,如今原味儿和五香的产品是主打。零食的多样性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炒货,以克为单位的小包装炒货成为主流,以锅巴、爆米花为代表的膨化类食品市场潜力大。刘海认为,传统的瓜子、花生类的产品已经到了瓶颈期,细分市场依旧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炒货是夏天生意好还是冬天生意好(讲述静海)(4)

整包瓜子转运

传统产品做出新“花样”

  同样发现王口炒货瓶颈的还有岳友超,他是新一代炒货人,却坚持传统炒货产品,但他瞄准了产品升级。

  在大瓦头村乃至整个王口镇,提起炒货,天津岳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岳城”)是绕不开的话题,可以说目前岳城是王口炒货的标杆。

  岳友超子承父业,公司是他父亲创办的并以父亲的名字命名。27岁的岳友超是公司副总经理,别看他年纪不大,但岳城公司能跻身全国坚果炒货行业的第一梯队,岳友超功不可没,行业里“南洽洽,北岳城”的名号正是在他手中打造的。

  在其他炒货商关上设备忙着土建时,岳城公司的生产线就没有停下,2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粒粒瓜子在全自动化的炒锅中来回翻滚,瘦小而狭长的瓜子壳每个部位都尽可能均匀受热。工人们巡视着炒锅,不时铲起几颗瓜子揉搓几下,伴随着清脆的声响瓜子仁破壳而出,这时候火候就差不多了。

  岳友超记得,小时候父亲在自家院子里炒瓜子,因为烧煤院子里经常黑乎乎的。父亲没有货车,都是让别人带货到市区销售,后来自己买了货车,父亲每天都往市区送货,有时候一天都顾不上吃饭。

  瓜子个儿大,口感好,敢赊账,人诚信,是岳城创业的核心,逐渐地客户找上门来订货,岳城公司的瓜子得到了客户认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员工增加到二十多人。

  2009年,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岳城公司在原炒货厂的基础上,设立高标准实验室,聘请专职化验员对每个批次的原料及成品进行化验,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全程跟踪。

  2010年,其他企业都在使用燃煤锅炉做炒货的时候,岳城公司便着手研究天然气设备。十年前,岳城公司5条生产线全部完成天然气热源改造,实现了清洁生产。

  十年来,岳城公司又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时至今日,公司已经拥有3个车间、9条生产线,实现了从小作坊到现代企业的华丽转身。

  岳友超通过长期的市场调研发现,消费者对炒货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大约从2014年开始加快节奏,那时候很多炒货品牌正准备转型,而放弃了对传统炒货产品潜力的挖掘。岳友超发现了市场的变化,他从产品包装、口味上下功夫,但依旧坚持深耕瓜子市场,他认为瓜子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岳友超瞄准了多味儿、健康的瓜子产品。都说吃瓜子上火,那么岳友超就生产低糖、低盐的瓜子。岳友超多次到安徽、江苏等地考察,和当地的炒货龙头企业交流学习,在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上下功夫投资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货源、物流乃至消费市场都影响着炒货行业,甚至有人干脆转行,岳城却坚持了下来。

炒货是夏天生意好还是冬天生意好(讲述静海)(5)

新类型瓜子

在品质和品牌上下足功夫

  据不完全统计,王口镇近三分之一的炒货企业落户大瓦头村,全村的注册企业240多家,仅村里的工业园就聚集着170多家企业。

  在大瓦头村党支部书记岳海营的记忆中,十年以前每年村里的炒货厂开业、转型不下20家,但大多是作坊式的,设备大多以煤炉为主,那时候经常能看到炒货厂的烟囱里呼呼冒着黑烟。

  五年来,静海区下大力度“散乱污”治理,积极引导炒货厂升级改造,增加环保设备,实施“煤改气”。以张恩德、岳友超为代表的炒货商加大投资力度,对企业升级改造。厂区环境好了,设备升级了,客户多了,产品更丰富了。

  如今王口炒货包括黑瓜子、白瓜子、花生米、开心果、青豆等19大系列,70多个品种。从大瓦头村走出的炒货已经远销北美、欧洲、非洲等世界各地。国内主要销往北京、陕西、上海、四川等24个省市,企业与近800家销售商合作。每年旺季,全村有超过4000人从事和炒货有关的工作。

  如今面临着市场和行业的挑战,王口镇正在围绕品质和品牌下功夫,整合全镇资源,在生产、销售上切实为企业服务,打好王口炒货的金字招牌。

炒货是夏天生意好还是冬天生意好(讲述静海)(6)

岳城公司现代化生产线

津云新闻记者 王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