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网上的一则消息,再次把高校推到了风口浪尖:据天目新闻报道,12月29日,四川成都某高校门口发生了一幕让人心酸的场景。该校数10名教授和老师拉着横幅在高呼“绩效不公,还我绩效”。不谈教授们的绩效绝对值是多少,根结似乎是在校内两类人员的绩效对比。我也是在高校工作,谈点自己的看法:

高校教师一进去什么职称(高校教师的职称与职务)(1)

所谓的绩效,就是指奖励性绩效工资,记不得哪一年,所有高校都取消了奖金补贴一说(听说机关事业单位都一样),一律改称奖励性绩效工资,也就是工资以外的个人收入。在大学里,特别是前几年,这一块集中体现在老师们的讲课酬金,也就是过去的讲课费、课时费,叫法不同。每年年终,按照老师们的上课学时数,根据各学校的实际财力,发给老师们的报酬,目的也是激励老师们多上课,上好课。一定时期内,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前几年,每逢年终,老师们的问候多是“你们一个课时多少钱”。老师们也都争先恐后的要课上,教学科人员体会最深,这个时期很好排课,我们这样的普通高校,上好课还真是第一位。顺便说一句:这时的行政人员一般是按教师酬金的平均数,有的单位学院也不是,按照职级职称,对应到任课教师,一般就比较少了。还得交代一点:学校两类人员:教师和行政,细分的话还有工勤人员,这个概念也很重要,下面的问题就涉及到这两类人员的区别。

高校教师一进去什么职称(高校教师的职称与职务)(2)

在大学里,教师按照职称,逐级逐年晋升,近十几年了,国家把职称系列分为十二级,教授(1.2.3.4)四级,副教授(5.6.7)三级,讲师(8.9.10),助教(11.12)两级。行政人员,也就是管理人员,除按职务级别分为校领导(正厅、副厅)、正处副处,正科副科,正科级、副科级外,也大体分了几级职员,但没有实质意义,因为高校一直没有实行职员制。工资来说:基本是(我说的是同工龄的情况),正科对应讲师九级,副处略低于副教授七级。以此类推,整体看,行政人员的工资要低于教师,但津贴方面,各个单位部门学院政策有所不同,多数或许高于教师。

最近几年,社会上风行高校排名,排名的主要依据就是看科研成果,也就是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及课题数、专利发明等上课以外的知识,这也无可厚非,考生家长也都看中这个,每年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都有些考生及家长咨询我,你们学校国内排名第几,我都是很尴尬的告诉他:数字很大。

话题远了,回来继续说绩效。说了半天,不论工资还是绩效,与本人的职务职称是密切挂钩的,因此这些年,无论是为了完成考核目标任务,还是能够多拿到绩效,老师们都在拼命的发论文,争取课题。即便如此,近两期目标考核中,身边仍有不少老师因没有完成科研任务而被迫降级。这几年老师们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所谓的科研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结果我不说你也懂。长此以往,利与弊到底是多少比例呢?

再说说晋级的事,老师们评职称难不难?难?但好歹一年评,每年都有名额,奔着这个目标去吧。行政人员呢,干了20多年的科长,我身边有的是。提拔干部可不是年年提,也不是广撒网、名额分配到学院到基层的。边缘单位基层的老科长们只有眼巴巴等着退休的份了。换条路走吧,想要评个职称,更是难上难,不搞教学科研,哪还能写出论文,和任课老师们竞争职称,无异于以卵击石。说到这,相信有的读者也有点蒙了,是的,说不清理还乱。

曙光来了,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明确: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老师们,也包括我本人,加油吧,干好本职工作,上好每一堂课,学生的评价是客观的,家长的满意度是真实的。老师本就是个良心活。我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初中语文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那句话: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关辉的事业!

高校教师一进去什么职称(高校教师的职称与职务)(3)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要辜负这个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