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的老龄化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以外,还呈现未富先老、家庭少子化和社会养老资源紧缺的特点因此,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以社区及家庭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只有建立起适老化的社会配套体系,才能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因此,我们提出建立起老年友好型的社会,造福全体社会成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建立老年型社会)

社区建设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编者按:

我国的老龄化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以外,还呈现未富先老、家庭少子化和社会养老资源紧缺的特点。因此,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以社区及家庭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只有建立起适老化的社会配套体系,才能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因此,我们提出建立起老年友好型的社会,造福全体社会成员。

□戚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据《“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公布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同时,据联合国预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老龄化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以外,还呈现以下特点:

一、未富先老。中国2016年人均GDP排在181个国家的第69位(根据世界经济信息网)。根据联合国人口署2012年的统计,中国的老龄化率排在世界第52位。《“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愿景,到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将从目前的1.5-1.6上升至1.8.而这离2016年世界人口2.5的平均生育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到205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人口要供养39个老人。正所谓发展中国家的GDP,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和老龄化率,社会供养负担巨大。

二、家庭少子化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已经有超过2.18亿个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随之而来的421式的家庭模式带来的是不堪重负的家庭养老负担。过去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将不得不发生转变。养老的责任势必以更多的社会化形式去承担。

三、社会养老资源紧缺。根据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消息,“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床位数达到669.8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为30.3张。而在日本这个超老龄化国家,有超过4.2%的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中。除此之外,日本还有着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完备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美国的千名老人床位数为大概为35床。而且对于居家养老者,、无论在金融支持、开发运营方面,市场化的运作细分了居家养老的不同的需求,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链,以减轻政府的福利风险。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以社区及家庭养老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073”模式。那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我们只有建立起适老化的社会配套体系,才能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只有完善家庭适老化设施,才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节约的将是大量的社会成本。因此我们在此提出建立起老年友好型的社会,造福全体社会成员。

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涵义非常广泛,包括政策层面、经济层面以及空间层面的内容。在最直观的空间层面,国家在2001年就颁布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并于2012年更新为《无障碍设计标准(GB50763-2012)》。对室内外空间的无障碍要求做了规定。针对老年人建筑的规范有《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GB50340-2016)》等。那么老年友好型或者说适老化的涵义是什么,它和无障碍化是否有所区别呢?这还得从老年人的身心特征说起。

第一、老年人的感官机能逐渐衰退:听觉、视觉、触觉等。这使得老人在接受环境的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能力减弱。

第二、运动系统的退化。其直接表现是行动能力的下降。这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造成了困难。同时不易被普遍引起重视的是肌肉力量的下降,使老人在进行一些精细化动作的时候,如抓握动作时,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另外身体的延展性的退化,也对一些伸、举等行为造成障碍。

第三、神经系统的疾病。除了普遍的记忆衰退、心理变化外,近年来,罹患阿兹海默症和脑萎缩的老年人数量也直线上升。这就对环境的物理安全性以及环境所造就的心理安全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现在谈论得比较多的无障碍化,从狭义上来说,只是针对行动能力退化做出的辅助。因此适老化是包含了无障碍化的,更广泛的、对所有失能者、甚至失智者的辅助系统性工程。

建设部于2012年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更新为《无障碍设计标准》。从行业建设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说明了无障碍化的重要性。同时,取消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字样,这说明了无障碍的全方位展开:从城市到村镇、从室内到室外。在2013年和2016年接连颁布了两个关于老年人建筑的设计规范,涵盖了老年人公共建筑和普通居住建筑两个方面。2015年实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建筑的特殊规定。这都说明了社会各界对老年人事业的重视,应合了我们今天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倡议。

一、室外空间的适老化

室外空间包括了道路、景观、广场等场所。室外空间最常见的适老化措施就是盲道。在我国城市中,人行道已经普遍地设置了盲道。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盲道的不连续、不通畅、被障碍物占据等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说盲道被行道树、阴井盖等打断;或者因为障碍物的存在,造成盲道过于曲折,急停急转;还有因为行道树根系等的作用,盲道地面起伏不平。容易被忽视的是,城市市政系统的盲道怎样和公共交通系统、室内无障碍系统衔接的问题。比如公交站台甚至于公交车都设置了无障碍措施,但是从人行盲道到站台之间需要越过的非机动车道却基本没有无障碍措施。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对此重视程度还不够,并且城市各个职能部门缺乏统筹协作造成`的。另一方面,无障碍的配套产品还不够完善。如在钢质阴井盖上或一些旅游景点的石头路面上,当不能铺成品盲道砖时,可以使用盲道钉、盲道条等产品。

除盲道外,老年人使用频率更高的是步道。针对老年人视力衰退的特性,步道宜使用彩色混凝土、彩色塑胶等材质,将老年人步道以鲜明的色彩与其他相对快速的道路加以区别。在廊道、坡道、台阶等的边缘处可以使用不同色彩的铺装材质,加以提示。通过形成特有的空间场所而带来安全感。同时路面上可以设置方向的指示标志,易于老人观察。

步道应通畅,避免急弯。地面应采用平整、防滑、可渗透的材质。塑胶、沥青等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给予老年人比较舒适的感受。木地面虽然可以提供很好的弹性,但是如果木条之间缝隙比较大,木材受热变形,都容易造成地面的不平整。传统园林的卵石铺地、小碎砖铺地等同样不适合作为老年人的步道。不同材质交接应平整。排水沟、阴井盖等设施应设在步道外侧。如不能避免,则不应采用下沉式排水沟。排水沟上方应加盖板,盖板宜采用孔洞式,与整体地面平齐。

步道与绿化带的关系,如果步道高出绿化带,高差在50毫米之内的,可以在步道两侧采用小斜坡过渡到绿化带,并且在步道边缘以色彩、材质的变化加以警示。如果步道比绿化高出比较多的尺度,则可以在步道边缘做高100~150毫米的档槛。或者以低矮的灌木、花卉作为步道和绿化的分隔。如果步道低于绿化,则可以在绿化边缘采用断面为弧形的侧石,以

免老人发生急停。同时要做好绿化带内的排水措施,防止雨水、灌溉水漫入步道。

绿化带与道路之间无障碍衔接。

因为骨骼的变化,老年时的人体身高比年轻时平均矮3~5厘米。坐轮椅的老年人视线高度大概在1.2米左右。因此步道两侧如有绿化,则绿化宜以低矮的灌木、花卉或草坪为主,以免造成视线障碍。

步道一侧宜设休息座椅,间距不宜超过30米。休息椅也是限定空间的一种有效设施。它应该是适合老年人人体度的,坐面不宜太低,至少一侧应设起身扶手。

廊道内地面和休息椅处理。

老年人的步道可以和城市健身步道、慢行系统合并设计,从而造福更广大的社会群体。步道同时也应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无缝衔接,让更多老年人能走出家门。因此,应该在城市规划阶段单独进行适老化的系统规划。

现代城市中随着交通体系的日渐复杂,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包括地下轨道、轻轨设施增多,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了便利。但是如果这些设施的竖向交通做得不到位,往往反而会成为老年人出行的拦路虎。对普通人来说,地铁和轻轨站的自动扶梯是最便捷的竖向交通。但是扶梯在上下客过程中存在着的惯性,扶梯上密集的人员,对老年人来说,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因此无障碍电梯才是老年人最理想的竖向交通工具。很多城市的天桥没有配备电梯。地铁和轻轨很多是近十年来兴建的,无障碍电梯基本都能按规范要求来配置。但是在运营过程中,因为电梯位置不显著,或者管理不开放,电梯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细致。如在一些地铁站,有的地方只有5,6个踏步,就在台阶的扶手上加装了电动升降机,供轮椅使用。占地不大,维护简单,值得推广。

室外空间的适老化除了设计之初要想老人所想,注重每一个细节。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持之以恒的管理,将设计落到实处。这样才能鼓励老人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真正建立起老年友好型的社会。

作者单位: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中国人寿金融保险研究中心

本文源自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