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内安详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墨家、法家、医家等,也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的《寿世保元》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明代王文禄也在《医先》中说:“养德、养生无二术。”由此可见,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养生和养德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养性,道德观,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但其积极的一面对道德修养、摄生延年还是颇有益处的。

身重脉浮汗恶风(修养道德光明磊落)(1)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实践证明,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声明:图片来源于免费正版图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