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局部,着长靴的吐蕃使者朝见唐太宗,唐朝画家 阎立本的名作,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古装剧的盔甲是皮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古装剧的盔甲是皮的
《步辇图》局部,着长靴的吐蕃使者朝见唐太宗,唐朝画家 阎立本的名作,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古汉人相信,长靴是“古西胡”的作品。战国时一个被称为赵武灵王的北方诸侯君主为了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决心在服装上也模仿胡人,于是引进了一种黄色的短筒靴。而通过对1974年在沈阳发现的一处战国墓葬的发掘,人们相信这个时代的军人也穿上了镶满了铜泡的名副其实的长筒皮靴。就这样,原产于胡地的长靴皮靴作为军用品被引入了汉地。在骑马时靴筒便于夹紧马肚,随着季节变化夏可防蚊冬可御寒,还有些防水功能,于军人尤其是骑兵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便利的东西。
尽管如此,此后很长一段岁月内,长靴依然颇受汉人文化观念的抵制,被视为“胡气”的象征。从实用角度说,与长靴配套的是合裆裤。这种裤子同样与汉人传统的“上衣下裳”和开裆裤发生着文化冲突,套在上面的长统靴自然也是不方便上台面的东西。于是到南北朝时代,当北方已经满是长靴胡人时,以汉人正统自居的南朝,依然坚持不让穿着长靴的过分时髦人士上殿。“着靴垂足”的侯景,在正史作者眼中,根本就是个无可救药的野蛮人。
受胡人影响颇深的北方汉人建立了隋唐全国政权。长靴的地位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不再仅仅是军人的“野战装备”,还登堂入室成为官员的正式服饰组成部分。于是军人也穿靴;官员也穿靴;财主商人们也穿靴;敦煌壁画上甚至农民也穿着长筒黑靴。不过考虑到唐代畜牧业并不算特别发达的事实,笔者倒是更倾向于认为这个农民也许只是把他服兵役时代穿过的靴子带回了家。唐代女人穿男装很常见,穿长靴同样常见。
隋唐时代的长靴外形非常有意思。喇叭口的靴筒非常肥大甚至有些难看(唐代笔记中关于在靴筒里放各种乱七八糟匪夷所思物品的记载显然是有依据的),靴面倒是很精致小巧,前面有个用以钩住马镫的翘尖。这玩艺的学名叫“靴鼻”,除了前述挂马镫作用外,它还有个特殊功能,就是穿在位高权重者脚上,让马屁精们抱着“嗅之”(或者“吮之”)。据说西方最早的“恋靴”描写来自法国作家左拉于1867年发表的小说《黛莱丝·拉甘》,而 “舔征服者靴子”的说法最初是何起源却不甚清楚。但在1000多年前的中国,这个玩法就已经存在了。另一个与长靴有关的玩法是让地位低下者为高贵者脱靴,在唐代这样的事例并不仅限于李白和高力士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颇值得怀疑)。
显然,在唐代,通常是涂成黑色有时还会被处理的漆黑发光的长筒靴,已经从南朝人心目中的蛮夷标志,变成用以展示穿着者权威或者征服者地位的象征。唐代以后,长靴作为官服标准配备的地位被历朝历代所延续。在畜牧业不大发达的古中国,长靴无疑是一种奢侈品。其“官员身份象征”的属性也越发强烈,以至于有了“穿靴戴帽”之类的说法。到了明代,官方甚至一度禁止平民穿靴(但有地域区别)。清代对长靴的穿着也有诸多限制或禁止命令。另一方面,在唐代一度极为风行的女性穿靴习俗,随着宋代以来小脚的盛行,则是越来越稀少了。
就长靴本身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变得越来越难看。尤其是靴面越来越肥大且厚底。后者大概是步行的需要(但军事用途的薄底靴也存在)。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明清两代流行缎面靴,加上戏剧的影响,使得现在很多人误以为古人穿布靴为主,根本不知道皮靴才是主流的事实。
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