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陆续发布2022年高考成绩,填报志愿成为目前高考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半自助”的志愿填报逐模式渐成为主流。那么,依托所谓算法、大数据、AI人工智能的志愿填报软件预测准确吗,得出的录取概率可信么?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193万,比去年增加115万。此前有专家预测,高考高招改革将催生出6000亿的市场规模,且每年还将新生2000亿的市场。
庞大的市场增量,孕育出了无限的商机,也让填报高考志愿成为了一个热门项目。而AI填志愿的火热,也面临很多人的质疑:这个真的靠谱吗?
能否完全依赖AI算法?
通常情况下,考生只需要按照要求填入所在省份及考分,填报系统就会根据算法给出推荐学校,并给出上线概率。
但实际上,填报系统的运算逻辑和数据储备,均来自各地教育部门和院校给出的公开数据,考生和家长可以从官方渠道免费获取,平台的优势更多在于用算法做了数据整合和可视化呈现。
目前市面上的部分志愿填报软件
去年7月,夸克浏览器一度登上App Store免费应用的下载总榜和工具类应用榜第1位,超过长期霸占App Store榜首的微信、抖音、拼多多等,靠的就是高考志愿系统。只要下载应用,在夸克浏览器的搜索框搜索“高考”二字,就可以轻松进入夸克高考服务。
和去年对比,今年的夸克高考并没有增加什么新功能,院校专业信息查询以及“冲、保、稳”三类报考参考建议还是比较简洁好用的。不过,去年的夸克高考会对考生的志愿表给予合理性分析,提出“志愿表安排合理”或者“保底学校太多之类”的评价,而这个功能在今年被取消了,着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据北京日报记者以江西省应届理科考生的身份及真实高考成绩分别试用了夸克、优志愿、极志愿、完美志愿四款APP,获得的同一高校录取概率完全不同。如同济大学,四款APP显示其录取概率分别为47%、14%、60%和小于1%,最高概率和最低概率差了59个百分点。
而在“一键填报功能”上,四款APP也给出了迥然不同的建议,夸克给出的“稳妥院校”为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完美志愿给出的前三名“稳妥院校”则为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
AI:不是神器 只是参考工具
其实,所谓的AI算法软件,只是数据分析的工具,会结合过往数据做概率性预测分析,可以参考但不能过分依赖。
一方面,AI志愿填报软件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难以保证其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比如有用户就曾投诉,根据某款软件预测,其填报的前六个大学的上线概率本都应在70%以上,结果一路滑档,最终只录取了保底学校。该用户也因为迷信软件,自食了苦果。
另一方面,AI预测只是纯工具性的数据分析,高考填报则涉及到更为复杂的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社会舆论、招生政策、学校动态等等,本身很难做出精准的预测。更何况,软件的预测也会影响实际的录取情况,比如有的软件推测出某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很低,就可能会出现很多考生报考这个专业,反而会把分数抬高,形成传统的“大年”现象。
据新浪财经报道,多位招生办相关人士表示,网上售卖的AI填报志愿卡是基于何种算法、背后的系统目前都不清楚,所以推荐出来的基础数据都有可能存在差别。
上述相关人士还表示,有些商家的数据库可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录入的数据,甚至是直接通过各高校都会公布录取分数线进行抓图抓取数据。“每个学校的公布格式不一样,如果仅通过抓图软件抓取了数据而不进行核对,数据会有很大出入。如果给出了不准确的推荐,会误导甚至害了学生。”
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级部副主任高良元亦曾对媒体表达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通过这些工具可能会帮助一些未能提前做更多准备的家长和考生,为他们快速提供可参考的高校报考范围。但现阶段,应用在志愿填报上的大数据并不能满足每位考生的需求,因此对这些网络志愿填报APP建议不依赖、不排斥。“AI更多的是起到资料查询与参考的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超晖表示,AI高考志愿填报软件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太过相信,更不能让其成为人生导航仪。“不管这些软件号称有多少数据分析维度,它的考虑因素依然是极其有限的。”储超晖说,应该避免过度凭借绝对分数来填报志愿,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势潜能等特质,远比分数要复杂和重要,“家长和学生应该综合考虑高考分数、自我优势潜能和社会需求三个维度,最终找到一个契合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目前有许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当“甩手掌柜”,由家长选学校、选专业,进大学后才发现根本不喜欢。AI填报志愿也一样,这些软件可以提供分析政策、数据等服务,但不一定适合考生。熊丙奇建议,家长和高中学校可为考生做参谋,也可寻求专业工具给出建议,但最终的选择应该由考生自己做主,分析兴趣,做好长期规划,不能盲目跟风、只顾眼前。
志愿信息从哪儿看?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表示,近年来,各个高校、社会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公益人士,都在帮助学生填报志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第一类是各个高校的招生办公室。不仅是高校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学校也动员了教师和学生志愿参加到招生工作当中,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渠道。
第二类是媒体。做各种各样的招生咨询会,包括网上咨询会等。
第三类是一些志愿服务人士,和大量涌现出来的志愿填报机构。这些机构里面也有一些是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深入的研究,为顾客、为考生提供专业服务,但是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有些人连大学都没有读过,他也去指导别人填报志愿。这样的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很多家长和考生关注的专业选择问题,秦春华表示,专业并没有冷门热门之分,即便当下热门的一个专业,几年以后情况也会有变化。“如果完全根据专业的热度来走,会始终处在摇摆的状态。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他所经历的职业的变化也是有周期的,所以我们应当用一个稳定、不变的专业期许,来应对外界的变化。”
(中国小康网综合北京日报、财经网科技、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中国教育在线、掌上春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