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铜器长埋地下,与土壌中的各种化学物质接触,会生成各种铜锈,锈蚀很深,呈蓝绿色,有的有裂痕、裂口,里面也是锈迹斑斑。传世青铜器也会因收藏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氧化的霉斑。这使得青铜器表面甚至胎质出现不同的铜锈或地子,即相异的皮色。一般来说真器的地子和锈是天然形成 的,硬度大、类型多样、层次分明、附着力强。地子的颜色和层次变化大,层次多。氧化铜因形成的颗粒大小不同,呈现出黄、 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 皮红”“栗子壳”等。出土的青铜器表面 锈色深深溃入器物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 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
如今市场上的青铜器都浑身布满锈色,因此识别锈、研究锈的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尽管做假锈的方法五花八门,但不外乎分物理上锈、化学上锈两 类方法。一种是短时间内用化学药水浸造,然后再埋进土里,让锈自然长出来。 有些经过浸泡的仿品,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3〜5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很能乱真。另一种是涂抹黏附而成, 做出来的锈大多锈浅浮、色粉绿、无硬度、 易脱落。
但这种年轻的新锈与古铜镑存在根本 的区别,如果用显微镜或其他仪器来分析, 区别会更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