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里谁被割耳了(鸿门宴中的东向坐)(1)

一、“项王、项伯东向坐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一句,表明了古人“坐”的礼节和讲究。

古代宫室堂内地上铺有“筵”。“ 筵”为竹制品,即所谓“竹席”。 “筵”上摆放有“席”,“席”为芦苇竹篾等编制而成。两相比较,“筵”比席要长,铺于地供垫“席”之用,“席”在“筵”上,供坐人之用。就像现在的椅凳之类坐具。“席”上再放“几”,供人凭依之用。所谓“几”,就是长方形的小矮桌。《诗经·大雅·公刘》中的“俾筵俾几,既登乃依”,就是这个意思。

古时宾客进入堂内之时,必先脱“履”。 履者,鞋也。入席之时,必先脱袜,曰“跣”。跣者,赤脚也。古人以跣足为至敬。坐时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因“席”、“ 筵”铺于地上,故有“古人席地而坐”的说法。“席”有单人、双人、数人坐之分,所以有“同席”、“共席”的说法。刘义庆的《管宁割席》一文,先写 管宁、华歆两人“同席”读书,就是指两人同坐在一张席上,后来由于华歆读书不专心致志,才出现“宁割席分坐”的绝交局面。《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有“晏子避席”答话一句,则使古人离开坐位,一表示郑重、严肃,避免受辱的一种举动。李商隐《贾生》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这里的“虚前席”是写汉孝文帝坐在席上,不知不觉地移膝靠近对方,是刻画他细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

二、“则与一生彘肩”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中,樊哙闯帐,项羽称誉樊哙为“壮士”,并命“赐之卮酒”,后又“赐之彘肩”,左右“则与一生彘肩”。 彘肩,猪的前腿。那么,“生彘肩”又是什么呢?

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又按史绳祖《学斋占哗》卷二记成都华严阁下饭僧事,有云:‘未食先出生,盖《乡党》所谓‘必齐如也’,未食而拨出少许谓之‘生’, 吾乡人今语称未食而先另留者曰‘生剩饭’、‘生剩菜’,以别于食后残余之‘剩饭’、‘剩菜’。”

从钱先生的上述说法来看,用“未食而拨出少许”来解释“生彘肩”中的“生”字是较为妥切的。樊哙突然光临鸿门宴会,项羽明其身份之后,称誉并赐予未动食的熟猪腿(而不是残羹冷炙),这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项羽既敬重樊哙,在樊哙喝完酒后,又用宴席上预先另外留下的熟猪腿,而不是宴席上大家吃剩下的猪腿,更不是没煮熟的或干脆是生的猪腿来招待樊哙,这更是合情合理的了。从这也能显示出项羽“为人不忍”,沽名轻敌,自大无谋,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为我们探讨此后项羽的垓下之围的悲剧成因,留下有说服力的注脚。

鸿门宴里谁被割耳了(鸿门宴中的东向坐)(2)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