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长

所有的制度都有其缺陷的一面,资本主义也不例外。每个制度都有它的优势期,但优势期的长短却不是其本身决定的,制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自身的问题,所以说很多时候只有当下比较合适的制度,并不会存在任何一种社会治理的最终制度,故此就要永葆先进性。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基本定型,但是围绕着东西方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的讨论和矛盾却愈演愈厉,当然这一切并没有持续多久,在1989--1992年之间,苏东巨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制度席卷全球似乎要一统天下,风光一时无二。

在当时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政治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高级研究院教授的弗朗西斯·福山,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在文中他是这样说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向着民主和资本主义而去的,冷战的结束标志着民主和资本主义的胜利,故此他认为历史已经达到了终点,西方式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就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

资本主义制度有何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什么)(1)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图源/百度百科

当然这番高论又被随后的历史证明是错的。20年后,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最后蔓延到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如果说在金融危机之前看这些专家教授的著作,就会有一种不会爆发危机的断然结论,毕竟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美国式的民主政府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理论上的看法了,那是一个真的不能再真的美好现实世界,未来的历史难道不应该就是这样吗?可以说在当时这一点深入人心,自由消费主义被人们普遍接受,没人认为这有什么错。虽然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一种不同声音,比如海曼·明斯基就曾提出金融不稳定的看法,但这一观点被盛世中的人们所忽略,只有在危机爆发之后,大家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而像福山这类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教授们,在面对现实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

在自由市场学说盛行的年代,人们相信自由和无约束的市场是最好的,即使有问题,但在市场的自我调节下也会很快得以恢复,最好的政府就是小而美的政府,不然强势政府的管制会抑制创新的出现,作为金融老大的央行就应该保持其独立性,而且这些观点可不是学者们嘴上的说法,而是实际掌权者们真实的想法,比如美联储那位最有名的主席格林斯潘,就是自由市场理论的拥趸,也就是因为大家对市场调节过分的盲目信任,导致金融问题积重难返,而这一弊端最终也让美国尝到了很大的苦头。

如果说市场会失灵这个问题大家已经意识到了,但相对于制度本身而言,真正的弊端却在执行的人身上。不论银行家还是政客,他们都是人,并不是机器,所以不会去冷静的衡量风险和计算回报,更多时候他们的决策往往是出自个人的感觉,比如在某个时间段里,大家理智的利用别人赚钱,在另一个时间段,为了更多的利润和收入,他们又会为自己打包设计的金融衍生品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最后崩溃。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大萧条和经济衰退的发生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即使之前有了苗头,但还是被一派繁荣的景象所忽略,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另一个弊端,市场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却也为最后制度的失灵而埋下了祸根。

资本主义的国家普通老百姓依赖于银行为其提供资金,而银行的利润则来自于普通百姓的贷款,这只是人们和金融机构的表面关系,实际上,民众和银行之间普遍缺乏信任,在貌似一团和气的背后,资本主义掩盖了大多数的矛盾,包括大家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比如经济恐慌,往往都是与一些不必要的恐慌联系在了一起,而恰恰就是因为这些恐慌把金融机构甚至国家拉入深渊,一些实行资本主义的拉美国家往往会和美国一起陷入同一时期的大通胀,相比起美国庞大的经济体量,这些国家在恐慌中结果是最惨的,由于他们更小的政治规模和经济制度,在一场信任危机的灾难里,所有人都会对彼此彻底失去信心,经济的崩溃最终就是社会的动乱和政权的瓦解,这也就是他们民不聊生的根源所在。

毕竟当时的美国,也就是倒掉了几个雷曼兄弟就已经步履蹒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