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景熟熟

一、“阿尔巴尼亚”一个曾经记忆里的山鹰之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在我们的青年时代,一提起这首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许多人就会联想到阿尔巴尼亚。这首诗成了当时中阿关系的真实写照。阿尔巴尼亚曾被誉为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双头鹰”的标志是我们这一代人非常熟悉的一面国旗。她就是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二战后,阿尔巴尼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双头鹰上加入了一枚象征共产主义的五角星。但是要说认识了阿尔巴尼亚,我们这一代人多数是从电影中认识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阿尔巴尼亚电影进入中国,吸引了无数中国青年。身处封闭的年代,我们只能从这些进口电影中窥探欧洲世界,甚至将其帅哥美女的服饰奉为潮流。《宁死不屈》电影中女主人翁“米拉”那美丽动人的脸庞,至今在我们这代人心里难以消失。那时,中阿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给予阿尔巴尼亚全方位的援助。对阿提供了近100亿人民币的支持,并派遣了60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阿建设了142个完整的项目(多数是水电站)。1963年冬,周恩来总理对亚、非、欧三大洲的14个国家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其中访问阿尔巴尼亚的时间长达9天,是行程中最长的。可见那个年代真可谓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是中阿两国两党的蜜月期。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斗转星移。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似乎早已忘记了,在那天涯海角,还有我们曾经唯一的老朋友。那里的人民究竟过的怎样?如今政权、制度有所变化吗?阿共也进入改革之路吗?他们还记得我们吗?不管它现在状况如何,它始终在我们这代人心中占有一定位置。带着这样一种情结,带着上述一系列问号,今天,我们来到了“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看看这个我们曾经记忆里的国家!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3)

二、我在寻找欧洲那盏明灯的影子阿尔巴尼亚,作为当年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这盏灯一点都不亮了。如今,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吗?当我们的旅游车驶进了“地拉那"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停地东张西望,试图立马看到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遗存痕迹。但令人失望的是:没有。直到今天上午,我们来到首都中心广场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入口上方,我们终于看到了唯一还有社会主义味道的东西,它是一幅巨大的宣传画。画风是受前苏联的影响,典型的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可见的风格,这幅巨画,画的是阿尔巴尼亚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画面充满了共产主义色彩,让人印象深刻。问导游后才知道,此画被保留至今的原因是,它是用了无数个不同色彩的大理石小块拼嵌而成,十分的费工费料,而且永不掉色,如今被称为国宝。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4)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5)

三、《宁死不屈》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触景生情,格物致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来到了地拉那,我们还是从那部熟悉的传奇电影《宁死不屈》讲起。因为那是我们这代人记忆最深刻的阿尔巴尼亚民族形象。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熟悉这部电影,不可能知道这部电影的魅力,而它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 《宁死不屈》是七十年代在中国上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阿尔巴尼亚年轻的地下工作者“米拉"和游击队员“蒂达”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不幸被捕,她们在狱中,在刑场上,不畏强暴、不受敌人的威逼利诱、最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故事。当地导游是一位中年妇女。当我拿出手机下载的剧照给她看时,她瞪眼拍手,惊叫了起来。阿尔巴尼亚人也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她还告诉我,这部影片的原名叫《胜利战胜死亡》。电影的主要演员“米拉”,可以说是当年中国亿万观众心目中偶像级的人物。“米拉”漂亮,由于她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就更漂亮了。至今我对她就义前的镜头仍记忆犹新。她站在监狱的晒台上,乌黑的卷发被风吹动着,白晳的脸庞被蓝天衬托着。德国党卫军少校为瓦解她的意志,对她说了一段富有诗意的话:“生活是美好的,生命对我们只有一次。外面的阳光明媚,人们享受着生活无比的乐趣。你却在牢房里受难,你会死去的……,你还是快点说出游击队的名单吧”。而此时的“米拉”却一昂头,瞪着一双大眼,怒视着法西斯,坚定地回答:“我为我的祖国而战斗,我心甘情愿”!德国鬼子脑羞成怒,对“米拉”一番严刑拷打,最后决定处死“米拉"。临刑的路上,她与另一女游击队员唱着歌走上刑场。镜头中的“米拉”,微笑着、望着即将告别的山城,一只矫健的山鹰展翅遨翔……。“米拉”英勇就义了——宁死不屈。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霍查的家乡——吉诺卡斯特城。她们就义的地方至今还立着一个雕像。当年,这部电影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还让我们长了知识。一是影片中那把浪漫的“吉他”的出现,让许多人知道了,在欧洲有一种乐器叫“吉他”,它可以抒情地边弹边唱。瞬间,“吉他”在祖国大地时尚风靡。二是那几句口号:“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现在有理,永远有理”。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战友们、朋友们都动不动就开着玩笑喊两句。三是那首歌,几乎人人都爱唱的歌。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未日就要来临,我们的祖国将要获得自由解放……。今天,我们来到了“米拉”的祖国,阿尔巴尼亚也改革开放了。导游介绍说,由30年前欧洲最穷国,人均月200元人民币,到今天的最低收入人均也有300欧元左右(合人民币2500元左右)。家家基本都有外汇来源,多数年轻人在邻国意大利、西班牙打工。这里上了年纪的人仍对中国十分有感情,中午吃饭时我见到一位老人,当街而坐,我对他说,我是中国人。虽然英语说的不标准,说了几遍后,他听懂了,他紧握拳头向我挥舞,激情地对我连说几遍英语单词:中国!中国!在街边有位老人,见了我们团队,居然向我们敬礼。他没有任何语言,激动的目光是真情流露。是啊,他们不该忘记老朋友,当年我们缩衣节食,无私援助他们200多个项目,100来亿人民币。他们家家基本都有中国的名牌用品,永久牌自行车、红灯牌收音机、蜜蜂牌缝纫机……。我们真诚地希望,欧洲的这盏明灯继续明亮!直到至今犹可想,此游何处不堪悲。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6)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7)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8)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9)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0)

四、遍地是地堡。今天,我们参观了一个地拉那中心广场附近的地堡。其实我感觉类似咱们国家的防空洞。在霍查执政时期,据说为防备假想敌的入侵,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资料说都是中国资助的经费。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十七万余座坚不可摧的地堡,(防空洞)。全国不到三百万的人口,几乎每个家庭可分到一座。当时平均每座建造成本能建一套住房,如今拆除的费用与建造成本也差不多,因为它实在太坚固了!要拆了肯定又要花很多钱。真是一笔巨大的浪费。他花我们的钱,不心痛呗!今天,我们看的这个地堡,导游说是给市政府官员备用的。地堡里有完整个供电、供水、通迅设备,可以吃饭、洗澡、睡觉,开会办公。地堡内连监狱,关押,审讯临时犯人的地方都有。总之功能十分齐全。现在只能废物利用开展览了。这样的景点,外国游客看了会觉的是疯子,精神病所为,不可思议,然而中国游客看了,会阵阵心痛,那都是我们省吃俭用的血汗钱。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1)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2)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3)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4)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5)

五、“小弟”的曲折之路,那盏灯不亮了。说起这个“小弟”自从离开了“大哥”后,发展也挺艰难、挺辛酸曲折的。九十年代初,受东欧剧变的影响,“小弟”个个作起了发财梦。一时间闹翻了天,把国家变成了无法无天的自由市场。在西方一个金字塔式的传销投资骗局下,全国三百万人口中,竟然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失去了全部积蓄,另外百分之三十人也都失去了多少不等的积蓄。“小弟”们个个气不打一处来,结果酿成了全国的暴乱。“小弟”你忘了初心。你不向大哥学习,盲目走西化之道,吃亏大了吧。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时“小弟”却因祸得福了。验证了中国那句老话:有祸就有福,傻人有傻福。科索沃战争爆发了。无形之中,给“小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这是“小弟”作梦也想不到的,幸许就是真主的旨意吧。在巴尔干地区,阿尔巴尼亚与黑山的宗教多为穆斯林教。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小弟”曾被土耳其统治了五百年。宗教信仰当然是以穆斯林为主。1999年科索沃爆发战争后,大量的穆斯林族难民从黑山涌入“小弟”的家乡。无形中,难民回国拯救了“小弟”。由于塞尔维亚针对穆斯林的种族清洗运动受到了全世界的谴责,巨额的国际红十字援助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小弟”的腰包。十多年来“小弟”家乡服务行业迅速增长,大量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建,终于逐步走出了困境。感谢真主、安拉!真没想到,当年的“小弟”离开“大哥”后,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尤其是人们心中的阴霾,不但湮灭了过去的社会主义明灯,也笼罩着当今的自由经济信念。但愿“小弟”能重新树立信念,“大哥”祝愿您,不久将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希格贝里亚”(山鹰之国)。切记:初心如炬!使命似山!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6)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7)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8)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19)

与地拉那巡警合影。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0)

与地拉那独有一家中餐馆老板合影。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1)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2)

与当地导游合影。是她告诉我《宁死不屈》米拉的故事。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3)

这类旧红砖楼在首都地拉那很多。如同我国七八十年代砖房。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4)

乞讨人员很多,不愿多拍。六、地拉那广场。在首都中心广场大片的绿茵草坪中,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骑马青铜雕像兀然耸立。1985年霍查去世后,其接班人阿利雅在广场建立了一个十米高的霍查雕像,但在1991年的民主浪潮中被愤怒的群众推倒。如今,只剩下斯坎德培在此横刀立马,他成了今天所有阿尔巴尼亚人公认的民族英雄。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5)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6)

七、寻找“米拉”的身影。在“地拉那”的我特别注意观察年轻的女郎。因为我对年轻时代的“米拉”印象太深了。也可以说我观察、注视、寻找的不是一个女性,而是一个记忆,一个时代。因此在我眼里,她们无论是数量还是身材与颜值都是一流的。看到了她们就想起了电影《宁死不屈》的女主角“米拉”真漂亮。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7)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8)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29)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30)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31)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32)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33)

芬兰湾十大战争之地(南欧记事三一个曾经记忆中的山鹰之国)(34)

请看继集今天的萨拉热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