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通车最新通知(东莞再出发东莞号)(1)

制图/苏连娇

仿佛打开一扇时间大门,东莞进入新的发展之境。

12月23日,东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落幕,从党代会报告里书写着壮丽“新东莞”,到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选举产生,再到媒体见面会上十位市委常委在主席台上挥手致意,说明“东莞的下一个五年开始了”。

各界都在关注,“再出发”的东莞,将会以怎样的姿态,什么样的经济面貌,为东莞发展史写进新的内容?

“新一届市委必须始终居安思危、积极应对,解放思想、主动破解,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不辜负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与重托。”这是12月23日下午新一届市委常委媒体见面会上,市委书记吕业升发出的铿锵之声和郑重宣示。

事实上,在过去七个月的时间里,东莞人民已经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从八大调研的谋事之基,到十大行动计划的务实之举,再到严厉考核的成事之道,从城市价值追求的深刻阐述,到“东莞突围”的城市理论创新,再到党代会报告的发展目标锁定,这些足以勾画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施政理念、施政风格的清晰轮廓。对方向的坚定自信、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对大势的准确把握,必将让“东莞号”巨轮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

东莞的发展是一幅前后相继的长卷,描画新的风景,既别开生面,也在赓续传统。

回顾东莞的发展历程,“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城三创五争先”、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实现高水平崛起”等各个时期的战略举措,无不是在汇聚智慧、明确路径、破解难题的重要成果,也让今天的东莞能够站在更高起点上。

“六个双重”、“价值追求”、“两个率先”、“两个跨越”、“两个根本性”、“园区统筹”、“倍增计划”……综览舆论对此次党代会的关注与期待,这些词汇成为最受瞩目的关键词,其所托出的是新路径、新思想、新观念,也是各界分析东莞新变化、把握东莞新走向的依据。

东莞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精彩篇章。在实现东莞“两个率先”的征程上,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其所缔造的发展前行新局面、豁然生动新气象,此刻已孕育在东莞更高水平的发展中。

突围前,摸家底

在新常态下东莞找准问题、理清方向、凝聚力量的大调研,势必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巨大、深远的影响。

短短5年时间,东莞市普万光电散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万光电”)年产值已经从几十万元变成近两千万元。

按照创始人靳涛2016年的设想,明年公司将会进入到高速发展期。到2018年,他希望公司能够挂牌“新三板”。

普万光电想要爆发式成长,少不了政策、环境、平台的支撑。此时的靳涛希望能够借助“外力”,给企业添上一对“翅膀”。而其所在的东莞刚刚推出的企业“倍增计划”,让普万光电有了如虎添翼的感觉。

企业“倍增计划”,如今已被写进党代会报告,成为今后五年东莞八大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全市范围内商界关注的焦点。这个计划的酝酿出台,背后则源自于一场大调研。

今年七八月间,东莞掀起了这座城市近年来规格最高、领域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调研行动。这是东莞在“要素动能”逐步弱化、“产业现状”大而不强、“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亟需完善情境下的一次自我审视与突破。

面对发展重任,东莞以怎样的思维、什么样的方式、多大的力度去找准问题、理清方向、开创新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汇聚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深化共识,凝心聚力,为我市在新的征程上率先破题。”市委书记吕业升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动员部署会议上发出铿锵之音。

“进一步凝聚共识,聚各方之智找准突出问题,理清破解思路和对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开创工作新局面。”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在会上作了动员。

如果说,两个月的大调研是“摸家底”,那么,随后东莞就是在掌握情况、分析问题基础上,将前段时间的大调研成果转化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让大调研智慧成果凝聚共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8个重点课题,形成了8份高质量的调研主报告、51份调研子报告,重点梳理了70多个问题。

从大调研的深入调查到十大行动计划的系统出台,从园区统筹到企业“倍增”计划,从集约发展到公共服务,从开放型经济到金融创新,从均衡发展到城市品质……新的认识回归现实,再认识指导再实践,东莞的工作落到一个“实”字上,就是要通过真抓实干,让调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转化应用,不让调研成果“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或许,从更远的时空维度、更大的战略维度和更真的务实维度来审视,这次在新常态下找准问题、理清方向、凝聚力量的大调研,势必对东莞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巨大、深远的影响。

识时局,定方略

“六个双重”的判断,被认为是制约东莞更高水平发展之“围”。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语境下,“突围战”矛头所向,也正是这些长期累积的问题。

“未来五年,东莞不可避免要展开一场新的突围之战,必须在包围中杀出重围。”12月14日上午,吕业升在市委党校以《东莞突围》为题,为广大党员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时,掷地有声地作出如是论断。

在报告会上,吕业升紧紧围绕“东莞突围”这一主题,从突围背景、突围方向、突围路径、突围重点等多个维度,立意深远、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东莞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思路。

“六个双重”的判断,也正是在这次报告会中得来。

何谓“六个双重”,即高端制造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的“双重挤压”,区位优势弱化和城市竞争加剧的“双重困境”,开发强度偏高和生态负荷过重的“双重约束”,“三驾马车”减速和动能转换胶着的“双重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和消除安全隐患的“双重挑战”,推进深度转型和锻造一流队伍的“双重考验”。

“这些判断,清醒地提出了东莞围在哪、突向哪。”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东莞的发展过程中,上述种种难题和障碍,一直以特定的状态和形式存在着。

他说,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东莞在创造巨大经济奇迹的同时,旧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要素、资源、环境等制约之下,经济社会在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就以区位优势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初,东莞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并处在广州和深圳两大经济走廊中间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港澳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辐射,积极承接广深的创新、产业、人才等优势资源溢出,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经济的较快发展。

然而,随着目前港珠澳大桥的即将开通、深中通道的开建,珠三角与粤西区域的时空距离将会大为缩短,我市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弱化,深圳、香港的溢出效应将会有更广阔的腹地稀释。

过去,东莞习惯了的那种“等着来招商、坐着来选资选项目”的局面很快被打破,迫切需要东莞更加积极主动地把握“窗口期”,加快与广深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打通深化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六个双重”的判断,如今已被广泛认为是制约东莞更高水平发展之“围”。

如何突围?丁力解读党代会报告时指出,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语境下,“突围战”矛头所向,正是这些长期累积的问题。东莞的党代会报告已锁定了方向,牢牢把握转型、创新、统筹、集约、开放、善治、改革七大关键词。

未来五年,东莞不可避免要展开一场新的突围之战,必须在包围中突围出去、杀出重围,为东莞赢得下一个五年。

突围,如今在东莞政商圈形成一个新的词语。

未来五年,东莞不可避免要展开一场新的突围之战,必须在包围中突围出去、杀出重围。如何突围,才能为东莞赢得下一个五年?园区统筹、倍增计划成为了党代会上的热词,也是东莞突围的两条路径。

事实上,就当前的东莞而言,园区、镇街发展的最突出一个问题就是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于是,推进统筹管理体制改革因此被广泛认为是大势所趋。

“镇街未来发展的潜力在于抓镇村园区统筹。”对此,12月22日虎门镇镇长曲洪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虎门镇将进一步加大镇对村组土地的统筹力度,推动园区统筹联动发展,进一步提高园区的带动辐射能力。

厚街镇委书记万卓培说,要以集约发展破解土地资源紧缺、城市空间不足等问题,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融合,统筹好镇村发展,进而提升园区发展质量。

实施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也成为突围另一关键所在。东莞市华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立实业”)技术中心副主任雷厚根说,依靠公司目前的人才储备,创新能力有限。公司也曾努力去与国内外的新技术进行对接,但总是不尽如人意。眼看着IPO日益临近,华立实业更加迫切地想对接上新技术。

原来,华立实业是一家常平本土企业,这家生产和销售家居装饰复合材料的企业,现有员工400多人,公司的年产值已经超过4亿元。目前,公司已经在主板排队,准备IPO。华立实业的发展势头可谓良好,但走上资本市场之后,公司如何更好地对接新技术,如何更好地进行品牌宣传,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投融资都是摆在公司面前的待解之题。

如今,因为企业“倍增计划”的应声上路,让华立实业自信满满,希望能进入该公司所在的常平镇首批企业“倍增计划”名单。

“倍增计划政策包将让人眼前一亮。”12月21日上午,吕业升参加市党代会东城代表团分组讨论时表示,“倍增计划”政策包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有针对性地匹配政策资源,用“干货”去推动企业倍增。

这一席谈,不仅为东莞企业打气,看到了新的政策红利,也让人看到了东莞市委市政府政企同心谋发展的决心。

新征程,再起航

只要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实现这一目标,东莞更高水平发展就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老百姓将有更充分的获得感。

GDP向万亿迈进——这个目标,因为被写进党代会报告而备受关注。

然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东莞突围路上,这座靠传统产业起家的城市要向万亿GDP迈进,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瓶颈也很明显。

一个最为凸显的瓶颈是东莞已进入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传统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仅以土地资源为例,数据显示,2030年东莞总规建设规模是1190平方公里,而去年东莞的土地使用面积已经达到1140平方公里。

突围之路,需要城市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东城街道党委书记陈志伟说,为摆脱土地因素的制约,东城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探索街道、社区、社会三结合模式,引导牛山工业园落后产能往对口支援地区转移,腾出来的300多亩工业用地,用来吸引新的手机供应链相关企业。目前,这块工业用地上已引入10多家企业,一年税收在1000多万元。新落户企业将建设华南区域总部,达产后年税收5亿元。

“早期缺乏规划,目前剩余的土地也不多。”常平镇桥梓村党工委书记周柏昌告诉记者,要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是必然选择,为此,村里通过环境提升、“三旧改造”等,整合了闲散土地100多亩。今后,将利用有限的土地,紧跟市委部署,引导集体发展优质物业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和投资型经济,推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省社科院教授丁力也认为,东莞要探索镇(街道)村(社区)土地增值收益等利益分享机制,加大镇(街道)对村(社区)规划建设、项目招引、产业发展等的统筹力度,不能再靠土地要素驱动,而要用最少的资源配置,创造最好的效益。

在城市原有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的现实面前,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发展思维正在东莞应声上路。党代会报告所提出的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也将通过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的共同努力去实现。只要全市人民勠力同心,实现这一目标,东莞更高水平发展就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老百姓将有更充分的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