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1)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2)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3)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4)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5)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6)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7)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8)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9)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10)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11)

上海闵行重庆人:都是可爱的闵行人(12)

“感动闵行·可爱的闵行人”评选活动自2000年设立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成功举办8届,先后评选出张更大、鲍美利、陈方等一批先进典型,目前已成为闵行区历时最长、影响力最大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品牌项目,深受闵行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着力在全社会弘扬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鼓舞激励闵行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各项工作,为闵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注入强大精神动力,闵行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决定在2016年开展第九届“感动闵行·可爱的闵行人”评选表彰活动,重点挖掘、传扬闵行区新一批重大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

本次活动得到闵行区各街镇、各部委办局、各区域党建联席单位党委(党组)以及闵行区级媒体、市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闵行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结合组织推荐,在广泛听取基层意见的基础上,从首轮48名个人、18个集体中遴选出25名先进个人、6个先进集体作为第九届“感动闵行·可爱的闵行人”入围候选人,进入公示和网络投票环节。网络投票结束后,主办方邀请群众代表、媒体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在参考网络民意投票的基础上,最终确定12位“可爱的闵行人”获得者(含集体)和5位提名奖获得者(含集体)。

吴桂明

【颁奖词】军号嘹亮,吹响红旗漫卷步履铿锵;戎装褪去,难舍手足情深饮水思源。

一位“两新”企业家,驻区部队的“贴心老大哥”,闵行子弟兵的“故乡指导员”。

他只为让他们:在军营有所安,精诚报国;离军营有所为,服务社会。

吴桂明,男,1959年3月出生,农工民主党,上海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闵行区新经济组织拥军优属协会会长。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 人、2014年《中国双拥》年度人物、闵行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闵行区新经济组织拥军优属之星等称号。

心怀感恩,帮助和带领乡亲致富。情系部队,乐为官兵办实事。吴桂明是个退伍军人,他把对部队、对军人的这份情感融化在拥军优属的具体行动中。为了让更多“两新”企业参与到拥军优属活动中来,在他倡议下,2006年6月,闵行区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新经济组织拥军优属协会。吴桂明生活俭朴,但对驻区部队生活条件的改善“出手大方”;吴桂明生活简单,但对解决部队官兵后顾之忧考虑周到。他十分关心闵行籍入伍新兵的思想生活情况,是闵行子弟兵的“故乡指导员”。

钱天信

【颁奖词】

执着而坚定,磊落而光明。从1993到2016,从第一届到第五届,因为一颗一颗选民心意的支撑,他,跨越了24年的代表之路。

这一路,他情牵百姓疾苦,不辞奔波;这一路,他志在家园更美,人心更甜,始终如一。

365天的人民义工,365天的代表情怀。

他,躬耕在闵,一心为民。

钱天信,男,194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自闵行区“撤二建一”至今已连续五届当选区人大代表,共24年。目前还担任区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员、代表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20多年来,他累计为选民提交书面意见近800件,深度参与区人大重点和特色工作,尤其在财政预算审查监督等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2012年1月,钱天信领衔32名人大代表向区人代会提交了一项预算草案修正案,由此诞生了上海市人大制度史上首例经人代会表决通过的预算草案修正案。作为闵行区乘客管理协会会长,他还牵头组织公交管理和公交行风测评,对闵行区域内公交车辆的运营状况开展明察暗访和现场纠正工作。

乔文燕

【颁奖词】她被人尊称为“铁娘子”,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二度退休三次创业,她的人生,在社区养老的舞台走向高峰。

“行与不行,干了才知道。”凭着一股坚韧,她扛过风言风语,扛过失落与彷徨。

互帮互助,无私奉献,有她,“乐龄互助”的夕阳越来越美。

乔文燕,女,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为古美路街道平吉二村乐龄互助站负责人、古美楼道睦邻沙龙负责人。荣获上海市优秀老年志愿服务工作者、为老服务优秀志愿者楷模等称号。

2010年3月,乔文燕和她的“银发”志愿者团队成立“老帮老”乐龄互助站。6年来,乔文燕与55位助老志愿者(平均年龄65岁)共同探索出三级管理架构,并在一张张白纸上勾划出上岗培训制、老人入托签约制、挂牌实名制、入托点名制、清洁打扫制、交接班制、安全制等管理制度。一系列贴心多元的服务,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共享健康快乐,凝聚起社区低龄和高龄老人间的深厚情谊。

刘玮

【颁奖词】

他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漫长的岁月中,他跑过了人生的许多里程。

他是一名家庭医生,无数的出诊中,他体悟了太多的信赖危机。

跑到临界点,似乎再也难以支撑;而医者仁心的信念,让他选择继续跑下去。跨越之后,蓦然回首,信任早已根深叶茂。

自此,百姓是你的粉丝,是你的亲友,而你是时刻在他们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刘 玮,男,197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队全科医生、主治医师。荣获2015年“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闵行区首届“最美民心医生”、闵行区卫计委“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家庭医生制度开展以来,刘玮主动上门联系居委会,通过各种途径与居民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为2860名签约居民和18张家庭病床的特殊患者开展健康管理。刘玮还建立了有200多人参与的“健康之路”微信群以及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特别微信群,适时普及健康知识,为社区患者释疑解惑。在用专业服务社区的同时,刘玮还与社区的多位特殊病患结成帮扶关系,悉心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

王海滨

【颁奖词】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赴汤蹈火还是自全其身?人生没有彩排,时光不会停滞,

没有犹豫,没有权衡,只是凭着一颗比烈火更灼热的心。

挨家敲门,奔走呼告四邻;推开大门,拼来希望曙光。当迫切超越了温度,没有余地,他毅然打开了一条浴火重生之路。

王 海 滨,男,1989年11月生,共青团员。荣获上海市见义勇为楷模、2015年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入选2015年“中国好人榜”。

2015年6月16日凌晨1时41分许,闵行区华漕镇诸新三村14号楼1楼楼道突发大火。家住5楼的王海滨发现起火后,不顾外婆苦苦劝阻,冒着迎面扑来的浓烟和高温,义无反顾地冲出家门,一边大声呼喊“着火了”,一边从5楼跑至1楼逐户敲门叫醒邻居。最终王海滨用双手及时打开了被大火烧得滚烫的底层楼道防盗大门,为扑灭大火争取了宝贵时间。王海滨88%的皮肤被烈焰灼伤,目前仍在艰难的康复之路上奋力前行。王海滨的朴实和坚强,感染了无数申城市民,他被大家誉为“上海好邻居、救火真英雄”。

陈晓东

【颁奖词】

有舍有得,开启漫漫创业路;学以致用,构筑实业强国梦。金融危机中,他不改初心,坚守诚信与创新;国际搏弈中,他敢于突破,树立规范与标准。

因为相信,只有原创、独创,才能屹立不倒,

犹如日之升起。创业如此,人生亦如是。

陈晓东,男,196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上海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闵行区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由陈晓东带领的上海日之升集团,坚守“唯有执着、才能创新”的发展理念,20多年来始终在中国工业基础材料领域默默耕耘,并将公司成功打造成中国改性工程塑料行业的前三甲。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陈晓东用诚信的经营理念和知识产权战略,化危机为转机,将企业带入崭新的发展高度。为了打破发达国家在基础材料领域设置的种种技术壁垒和标准障碍,陈晓东带领技术团队持续攻关,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呼吁、支持并参与中国材料行业的标准制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张学军

【颁奖词】

说大不大的一亩三分地,说高不高的一介居委书记。乍一看,长得是一副文雅书生相;骨子里,难掩一股韧劲不惧风霜。

曾经的沪上最乱小区,如今的银都温馨家园。是他,一双锐眼,挖掘出社区共治千里良马;一副胸襟,凝聚起人心向善长治久安;一肩担子,挑得起田园花开七彩银都。

张学军,男,196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颛桥镇银都苑第一居委会书记。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闵行城管执法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2012年5月,张学军临危受命,出任被称为“沪上最烂小区”的银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他积极协调各方,通过组织实施综合改造等20余项民生工程,不仅使小区大“变脸”,还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2014年,在张学军的领衔下,银都苑第一居委会以平安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闵行区试点社会治理“田园模式”,使得“四位一体”的小区管理有了新内涵。“田园模式”形成之后,张学军进一步凝聚社区能人,开展“七彩银都”建设,小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张灿红

【颁奖词】

面对一个,无法感知阴晴冷暖、自我封闭的孩子,

她一度跌入谷底,在无助之中挣扎徘徊。当倔强战胜了困顿,她在母爱之中站起,

不抛弃不放弃。一次两次千百次,重复重复再重复,她炼成了不是专家的专家。从自己的孩子到别人的孩子,她以大爱与坚强相扶相帮。母爱无私,大爱无疆,她是彩虹妈妈。

张灿红,女,1956年10月出生,群众,原 上 海新 康 玩 具厂职工。荣获 上 海 市优 秀 志 愿者,海上最美家庭等称号。

张灿红,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始终用一颗坚强的心支撑着家庭。20多年来,她舍弃事业,全身心陪伴儿子。她不断摸索规律、研究专著,用8年时间教会患病的儿子过马路、乘坐公交车,学会基本生活自理。2013年11月,张灿红在丈夫的支持下,拿出全家三分之一的收入创办了“彩虹妈妈工作室”,无偿接纳和指导与她有着同样困惑和痛苦的自闭症家庭。张灿红,将母爱化作大爱,为来自星星的孩子点亮了一盏引路的灯。

董利民

【颁奖词】

隐藏的秘密,不会随着死亡尘埃落定;潜伏的阴影,不会随着时间消逝无踪。

在这无言的沉寂背后,他推开一扇门,站在生命的彼岸,与死神对话,探寻“正常”与“非正常”的一字之差。不避血腥与腐败,不惧冷眼与旁观,

他以自己的专业与敬业,探寻着微不可查的痕迹,指引最真实的发端。

董 利 民,男,196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二级法医官。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刑事科学技术 研 究 所 主任法医师。荣获 上 海 市 公安 局 个 人 二等功、闵行区“平安英雄”、闵行区公安分局个人三等功等称号。

董利民把法医工作视为一种神圣而高尚的职业,不怕困难,没有畏缩,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近几年,由他主持的一般案件现场勘查就达500余起,检验出能为破案提供方向且无差错的鉴定书100份以上。董利民积极顺应刑事科学技术的改革创新,刻苦钻研业务,曾在《中国法医学杂志》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董利民手中的柳叶刀,成为闵行警界还原现场、探寻秘密、捍卫正义的一把利器。

汤燕

【颁奖词】三番五次翻山越岭,只为一个说法;千方百计刨根究底,只为一心相安。一直在路上,早已成了常规之态;人情与公义,端的是左右平衡。一本“葵花宝典”,紧握原则在手;一颗轻柔无畏之心,孰是孰非,秉公论断。她说,“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自己,便无奢求”。

汤 燕,女,197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闵行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伤认定科调查员、疑难案件调查组组长。荣获闵行区优秀仲裁员、闵行区政府“记功”等称号。

汤燕在2013年调任工伤认定科调查员期间,完成工伤认定简单案件697件、疑难案件169件,为维护闵行区的和谐劳动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工伤认定的岗位特殊性,汤燕身边每天都充斥着各执一词的对话,交织着用工单位和受伤职工的博弈,所处的环境十分复杂。汤燕始终用最公平、最公正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案件,严格调查取证,依法依规办理,不仅保障了劳动者及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也使本单位工伤认定方面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始终保持着“零败诉、零败议”的纪录。

“隐形的翅膀”公益志愿者联盟

【颁奖词】

高位截瘫,从此时光被禁锢在灰暗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踏着阳光的晨曦而来,

用炽热的爱心和有力的双手,为那些苦难中挣扎的灵魂带来光和热。

就是这么一群人,

他们以大爱修补那些折损的羽翼,重新赋予他们一双重归社会的隐形翅膀。

飞过孤单,飞过绝望。

“隐形的翅膀”公益志愿者联盟组建于2014年2月,是在闵行区志愿者协会指导下注册成立的非营利性志愿组织。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品牌、闵行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称号。

志愿者联盟成立以来,将闵行区高位截瘫残疾家庭的社会关爱作为自己的主要帮扶任务。针对高位截瘫残疾人无法独立走出家门、接触社会且普遍存在心理阴影的客观现实,志愿者联盟有针对性地组建了由心理咨询师、健康理疗师、摄影师组成的三人关爱小组。“隐形的翅膀”志愿者们,放弃休息,募集善款,持之以恒地对闵行区78户高位截瘫患者家庭进行关爱。2016年助残周期间,以志愿者联盟真实助残故事为背景的“身边善行”助残公益图片展在闵行区图书馆展出,得到了闵行区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

【颁奖词】

救在生死边缘,急在分秒之间。他们是这座城市生命的抢救者。泥泞之中,背负起沉重患者,再累,也要撑到终点;深井之下,攀爬过多少曲折,再难,也要救人为先。

呼救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用辛勤、执着与死神赛跑,他们是急救“特种兵”、生命“守护神”。

闵 行 区医疗急救中心是区内唯一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150余名,主要承担全区及周边地区患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急救临床教学等任务。荣获全国急救中心技能大赛三等奖、全国急救导师授课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上海市院前急救技能大赛二等奖等称号。

作为国内120改革先行者,闵行急救人积极探索“互联网 医疗急救”新模式,为抢救病人争分夺秒。2015年,共救治患者5万余人次,出动车辆近6万车次,行驶路程120余万公里,人均工作量常年位居全市14家急救中心(站)前列。2015年,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实施心肺复苏成功案例87例,复苏成功率达12.29%,远超国内复苏急救1-2%的水平线,接近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