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票房火爆,刘慈欣和中国科幻作品也被更多的人熟知。譬如作者本人就是,虽然之前包括高晓松在内的明星都在推荐《三体》和刘慈欣,但是真正激发起我对于刘慈欣科幻作品兴趣的还是在看完了《流浪地球》之后。

刘慈欣评价流浪地球可行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1)

电影《流浪地球》的意义重大,体现了中国“电影重工业”的硬实力,但是在科幻领域意义并没有电影展示的影响力这么大,毕竟喜欢《流浪地球》的普通观众谈论科幻的兴趣并不大,大家更关注的是中国人领导了一次“拯救地球”的任务并因此激发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这也正好符合国运上升期国民的心理诉求,实属正常。况且《流浪地球》本身所具有的科幻意义也不是很大,除了开了一个“流浪地球”的脑洞之外,其他细节方面在“科幻”领域真的是经不起太多推敲,这也难怪很多专家甚至科学家开始研究起了电影和原著中的科学漏洞来了。本身刘慈欣并不是学物理或者天文学的,在科幻方面的短板确实普遍存在他的作品中,严格意义上来说刘慈欣的作品应该属于“科幻现实主义”,也就是穿着科幻的外衣,其实想通过一个虚构的科幻背景来诉说现实中的事儿。这种风格像极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魔幻现实主义”。

刘慈欣评价流浪地球可行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2)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风格主要兴盛于南美文学大爆炸时期,那个时期南美洲出了很多著名的大作家,其中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是最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之所以在南美洲大行其道,跟它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魔幻现实主义在南美流行的时期正好处于军政府时代,包括马尔克斯都因为在媒体上批评政府而被迫流亡国外,在政府的高压下很多东西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妙笔生花也就诞生了魔幻和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另外就是南美洲的民族文化中流淌着魔幻基因,民间流传着很多脍炙人口的魔幻故事也是这些作家取之不竭的原生态创作素材。就算是时代进步了,这种魔幻基因依然流淌在南美洲这片沃土中,像电影行业里著名的“墨西哥三杰”:阿方索•卡隆、吉尔莫•德尔•托罗、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都曾经凭借“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作品而横扫奥斯卡。

刘慈欣评价流浪地球可行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3)

其实对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中国人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轻的莫言当第一次看到盗版的《百年孤独》时感到一阵幸福的眩晕原因,一是被震撼到了,二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早就有这样的作品,像《封神演义》、《西游记》其实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魔幻的表现形式既可以吸引普通读者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肆无忌惮的脑洞大开,同时也能延伸思维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补充。

刘慈欣评价流浪地球可行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4)

简单的说完“魔幻现实主义”我们接下来谈谈刘慈欣的“科幻现实主义”。“科幻现实主义”的出现也是有着自身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因为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的薄弱,导致刘慈欣在创作上另辟捷径,选择了“弱化科幻元素”,“强化现实元素”的方式,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对科幻文学领域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中国式的“科幻现实主义”除了刘慈欣之外,著名历史作家马伯庸也曾经写过一本“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叫《末日焚书》,跟刘慈欣的风格很相似。

我们先说说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这部中篇小说,小说中其实原著小说中开的脑洞“带着地球去流浪”本身并不是刘慈欣的原创,之前无论是日本电影还是台湾作家都有过类似的设想,其实并不是说刘慈欣抄袭了别人,而是说这种设想很常见,就是给地球架上发动机推着地球走。这个“带着家园去远方”的思维本身就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文明体系下的“故土”情节,这个脑洞跟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其实在罗辑上是一样的,电影中是赵本上带着朋友的尸体一路回家。原著小说中带着一种淡淡的“末世忧伤”,这种“末世情节”一直根植于刘慈欣的基因里,在他所有作品中都有体现,这个后面我们再细说。

《流浪地球》其实是对WG时代的一种另类科幻描述,譬如“地球派”和“飞船派”之间发生的相互残杀,其实就是对当年WG的武斗呈现。说到底并不是所谓的“流浪地球”就是一种国家命运的选择。原著中还有一段有关婚姻和爱情的描述也比较有意思,父亲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而母亲却淡淡的说“那你去吧”,然后父亲过了几天又回来了。刘慈欣对那个时代的爱情描述是这样的: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这种爱情观是刘慈欣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主义的爱情和婚姻观,就是把爱情和婚姻分离开来,其实看似理想主义反而是某个群体最真实的一种常态。

刘慈欣评价流浪地球可行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5)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鲸歌》讲述的是通过鲸鱼贩卖毒品的科幻故事,但是最终还是讲述的人类环保的故事,这和好莱坞动画电影《驯龙高手3》里的情怀是一样的。

在《微观尽头》和《坍塌》是可以连起来的两个短篇小说,讲述的是科学实验带给人类的灾难,一个试验导致宇宙反转,微观世界的极致变成了宏观,黑天变成了白天;另外一个试验导致时光倒流。这种对于科学实验的恐惧本身也是农业社会思维的日常,所有的农业社会都本身对科学带有深深地恐惧和排斥,譬如目前我们国家流行的“反转”人群也大都是中医和有机农业的崇拜者,他们时时刻刻处于一种科学带来的灾难后果的恐惧中。

《混沌蝴蝶》和《球状闪电》则是两部站在国防角度写的科幻作品,《混沌蝴蝶》这部小说是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大背景之下,刘慈欣幻想着用蝴蝶效应发明一种防空武器,云雾遮盖住城市,“让投炸弹的人和炸弹都看不到目标”;而《球状闪电》则是《混沌蝴蝶》的升级版,把天气武器从简单的防御变为反击,发明一种类似“红警游戏”里的电磁武器。这两种武器其实并不属于是科幻范畴,因为在很久以前美国国防部就曾经研究过,甚至发明过。

而《带上她的眼睛》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人文科幻写作风格。讲述的科技发展到可以让人类所有的感觉都通过远方的传感器进行浸没式传递,其实这种科学构想很久以前就有了,未来的“虚拟情人”、“远程性爱”都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而《带上她的眼睛》讲述的是一次因为地心探索的科学试验失败,一个陷入地核深处无法拯救的一个女领航员的故事。一个人孤独的在地核深处慢慢死去,而她最后看到的世界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地球。这种幽闭的死亡气息浓厚的科幻作品带有很强烈的日本科幻作品的味道。

《赡养人类》也是刘慈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故事中讲述了宇宙中存个四个相同的地球世界,第四地球世界上的人财富被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其他20几亿人被当做垃圾一样赶走了,被迫远离家园要去遥远的第一地球也就是我们的地球来生活。而第一地球人类的生活水平又要被征服者按照平均生活水平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富翁要主动平均貂自己的财产这样的反常行为。这个小说无论是悬疑性还是写作水平都很高。

这部小说还是一部很现实主义的小说,这在很多“赛博朋克”电影中都有体现,包括最近上映的《阿丽塔》也存在着一个同样遥不可及的天上人间。

接下来我们要说《乡村教师》,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跟原著关系不大,可能只是选取了一个“外星人要毁灭地球”这么一个脑洞。而《乡村教师》整个故事逻辑和《赡养人类》有点相似,也是一个强势文明要消灭弱势文明的故事,但是因为一个最不起眼的身患绝症的乡村教师的存在导致了地球文明没有被毁灭。其实这个故事更加的现实主义。谈的是文化对于人类的意义,教师对于社会的价值以及需要获得的尊重,或者大刘想表达在某个特殊年代教师的惨痛遭遇。而选取乡村教师这样一个孤独的角色则更加意义深远,教师是人类文明火种延续的守护者,也是孤独的“殉道者”,这种人文情怀可以说是刘慈欣的另外一个特点。

刘慈欣评价流浪地球可行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6)

最后我们想要说说刘慈欣最著名的小说《三体》三部曲,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能读完《三体》三部曲的不多。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能读完的也不多。马尔克斯之前写过很多中短篇小说,其实都是为了《百年孤独》练笔,很多中短篇的情节和人物最终都出现在了《百年孤独》里,而刘慈欣基本上也是这样,《三体》可以说是他科幻世界的集大成者。譬如球形闪电武器等等都出现在了《三体》里。《三体》整个三部曲都在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那就是:暗黑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这个理论也可以说是刘慈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总结。

在《三体》这本书里,对抗三体人的“面壁者”很明显的分为了四派:以美国为首的“强硬攻击派”,以南美洲为首的“自杀式袭击派”,以中国和英国为首的“逃离地球派”,最终胜利的是罗辑“合纵连横派”,罗恒使用的策略无非是古代“鬼谷子”的纵横术,“预谋其事,必要合乎阴阳,其阳谋不可潜藏,阴谋不可外泄。”,最终“三体人”考虑利害关系而放弃了攻击。这其实是一个国际关系的小说,体现的是六七十年代中国紧张的国际形势。

生于1963年的刘慈欣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国内经历了WG,派系斗争,朋友家庭之间相互揭发,刘慈欣曾经看到过人性最残酷最黑暗的一面,而国际上美苏争霸,中苏关系恶化,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整个人类始终处于被核毁灭的恐惧当中。而中国可以说处于一种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艰难维生,一旦有一点风吹草动可能就会惊恐万分。一方面关起门来处于一种守势,另外就是外交上合纵两横。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也决定了刘慈欣创作上的基本风格和元素。

与其说《三体》是一部科幻小说还不如说是一部反应中国那个时代国际关系和社会人伦的小说。暗黑森林法则说的不是宇宙法则,因为这个法则如果上升为对费米悖论的解释有一个基本的缺陷就是“他人即地狱”的经验是从何而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你知道了“他人即地狱”那已经说明了“黑暗森林法则”本身就不具备存在的条件了,因为宇宙之间已经是“地狱”了。

《三体》中的“面壁计划”似乎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最好阐述,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了一部小说《1984》里面有一个经典名言:“老大哥在看着你”,这基本上也是三体人对于地球人的监视。那个时代你的一言一行甚至梦话和日记都会成为证据,所以要选择“面壁”,每个人的真实思想不能让别人知道。《三体》归根结底跟科幻关系不大,其实就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科幻作品,或者我们称之为“科幻现实主义”。

刘慈欣评价流浪地球可行性(刘慈欣的流浪地球)(7)

​最后总结一下刘慈欣的作品特点:

1、 人文主义:刘慈欣作品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那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这个在《带

上她的眼睛》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大刘背靠黄土,面朝黄河,思维却飞向了宇宙,写出了星辰大海。

2、末世情结:在这个人文情节背后则是刘慈欣难以超越的时代烙印,这导致了他身上深深的“末世情结”,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末世”。刘慈欣科幻世界中的“末世”有三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种资源消耗完毕(《流浪地球》);第二种人类自己科技造成的(《坍塌》);第三种最常见的就是高等文明的侵略(《三体》)。

3、科技恐惧:刘慈欣的这种科技恐惧在西方文艺作品中很常见,好莱坞的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几乎围绕着科技展开的,从吸血鬼到科学怪物,再到外太空怪物,转基因怪物,直到最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科技每发展一步最大的羁绊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类的恐惧。在中国阻碍我们朝着文明曙光前进的依然是人们对于科技的恐惧。

4、防守策略:如果我们纵观中西方文明的特点,西方大航海文明带来的是一种开放式的交流,当然最终结果都是以“殖民”和“侵略”落幕。而中国的农业社会则是“封闭式”的发展,但是却一厢情愿,从一开始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始终就处于一种“守势”,即使是最荣光的汉唐盛世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修筑了长城来抵御来自“北方的狼”,上千年以来的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的威胁终于随着民族融合而演变成了中华大一统,随之而来的依然是“守势”。西方大航海时代促进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中国文化又要面对更加强大的工业化后的西方文明。在中国文化理念中始终有一种外族的恐惧,这种恐惧被刘慈欣幻化成了“外星高等文明”对于地球的毁灭以及地球资源被消耗后的生存策略,于是我们看到了带着地球去流浪,与“三体人”中国式的斗智斗勇,关起门藏起来过日子的意愿,相互之间不交流的“黑暗森林法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具有人文情怀的美国科幻电影《降临》,这属于是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美国人则试图尝试与外星文明沟通。这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带来的行为方式的不同。

“弱势文明”总是面临着被消灭的危险,不是高等文明的仁慈,高抬贵手(《乡村教师》),或者无可挽回的自我麻醉(《坍塌》、《赡养人类》),要不就是自我救赎的逃走或者隐藏(《三体》)。这种历史轮回的“悲观主义”也一直贯穿在刘慈欣的作品当中,因为这也是农业文明体系的悲剧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