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

猪蓝耳病病原为动脉炎病毒科, 病毒直径大约在45~60nm, 外观呈卵圆形。约含有6~7 个结构蛋白, 主要结构蛋白有3 个。猪蓝耳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 对常用消毒剂抵抗较差, 温度和pH 值对其影响较大, 若pH 大于7 或者小于5, 则其感染力接近丧失, 并且在干燥和热的环境下可以被迅速灭活。无论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猪都可被感染, 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和呼吸道, 也可经过乳汁、精液等纵向传播, 死亡率之高、传播速度之快直接导致养猪业的巨大经济损失, 此病毒的变异能力较强, 也是本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因此, 要做好此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

2 流行病学

大猪蓝耳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猪蓝耳病诊断和防治方法)(1)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且无论何用途、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被感染, 尤其以1 月龄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最容易感染,对仔猪的杀伤力极大。主要传染源为带猪蓝耳病毒的猪和已病猪, 包括其污染物等。被感染猪主要通过唾液、接触以及空气传播, 也可通过精液、乳汁等纵向传播。发病呈明显季节性,每年6~9 月的高温季节, 受到高温应激影响, 育肥猪的发病率较高, 冬季对母猪和仔猪有较大危害, 因此, 冬季要注重孕母猪和仔猪的保暖工作。

3 临床症状

此病的病程大概在2~6 周左右, 且潜伏期随地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临床一般将本病分为3 种, 分别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诊型。大部分猪患此病后主要症状为猪结膜和眼睑水肿, 可能会有结膜炎, 部分猪会发生眼球结膜水肿的现象, 目光呆滞, 呈现出呼吸急促、困难、精神萎靡、皮肤发红、大便干结甚至便秘、高烧不退等情况, 有的病猪其双耳、外阴皮肤、腹部等会出现变蓝和发绀现象, 浑身无力, 无法正常站立, 且随着发病时间变长, 观察其鼻液会出现出血情况。

对于仔猪而言, 主要临床症状为初期体温升高、随之腹泻、严重的呼吸困难、双耳发绀、结膜水肿等, 1 月龄内仔猪死亡率很高, 对于10 日龄内的仔猪, 其死亡率大约在90%,随着仔猪日龄增长, 其发病和死亡率也随之下降。

母猪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精神不济、发热等, 个别母猪的外表和腹部有红斑。妊娠母猪存在皮肤和耳朵发绀, 早产流产、弱仔、甚至死胎现象, 流产率一般为35%, 严重可高达70%, 损失极为严重。

大猪蓝耳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猪蓝耳病诊断和防治方法)(2)

育肥猪症状主要呈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道感染, 腹泻和眼睑水肿等。公猪一般表现为食欲下降、乏情、精量少等, 死亡率较低。

4 防治方法

4.1 预防注意事项

4.1.1 提升猪场管理水平

提升猪场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加强疾病防控。要保证猪舍环境干燥、干净, 定期对猪舍地面、墙面及设备设施等进行消毒, 以免滋生细菌, 做好猪舍通风工作, 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生成。对妊娠猪和仔猪等疾病抵抗力一般较差, 要有单独的舍室饲养, 做好隔离工作。同时饲喂的饲料必须要做到保质保量、营养均衡, 以提高猪群自身抵抗能力, 降低蓝耳病的爆发率和其产生的损失。做好猪舍封闭管理工作, 减少外来人员的进出, 对外来用具和车辆要进行消毒, 引进种猪时要严格检疫, 防止外来猪携带病毒, 一般要隔离3~5 周观察, 再次检测无误后方可与猪场群猪接触。及时对粪便和死尸进行处理, 尤其在疫病流行期, 如出现病死猪, 饲养人员要及时进行焚烧、深度填埋等措施做好无害化处理。若发现有猪蓝耳病的猪, 需要紧急采取控制措施, 将其隔离, 避免疫情扩散。

4.1.2 做好免疫工作

大猪蓝耳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猪蓝耳病诊断和防治方法)(3)

现阶段我国已研制出此病的活疫苗和灭活苗。所以建议猪场管理人员应加强猪蓝耳病的免疫, 减少损失。活疫苗对于保育猪和仔猪的免疫效果较好, 灭活苗比较适合配种前的免疫。在进行接种时, 技术人员要注意消毒工作, 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的情况, 要用质量合格的疫苗, 进行免疫接种时要严格遵照说明, 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减剂量。同时要检测疫情, 采用抗体检测法每季度检测一次, 如出现阳性上升, 则要提高警惕采取控制和治疗措施。

4.2 治疗注意事项

根据目前情况, 还未研制出有效控制此病的特效药物。而且发病时常常会引起其他病菌感染, 所以, 尽量减少磺胺药的使用, 减少打针频率, 适当采取措施预防常见的细菌病。发病初期可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 临床大多采用中药制剂治疗, 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搅拌, 可用复方花青素加泰乐菌素配多西环素, 具体用量根据病情判断, 效果不错, 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