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在现在的文字工具书里有两种解释:①读“lǜ”时,是指由蓝和黄混合而成的一种颜色,也就是青中带黄的一种颜色。② 读“lù”时,通“菉”。一种草本植物。对这种草本植物有三种解释:一说“荩草”,如《辞海》:“草名,即荩草,又名王刍,可以染黄。”一说是一种野菜,即萹蓄,如《国语词典》 “植物名。蓼科蓼属,一年生草本。茎呈直立或倾卧状,有分枝,绿色。叶钝头,互生,为椭圆形、披针形或线形。花具短梗,花瓣椭圆形,呈绿、白绿或红绿色。全草有利尿、消炎、止泻等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绿豆古代也叫菉豆。

在《诗经》里,“绿”字出现了多次,一是作为形容词,指颜色,如“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邺·绿衣》);一是植物名,如,“终朝采绿,不盈一匊”《小雅·采绿》。还有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淇奥》中的“绿”或“绿竹”,也是植物名。现代的各《诗经》译注多解释为荩草,但古人的说法不尽一致。

《毛传》注《诗·卫风》“绿竹猗猗”:绿,王刍也。”《尔雅》作“菉”:“菉,王刍。《注》菉蓐也。今呼鸱脚莎。”郑《笺》云:荩草,亦名菉蓐。 罗愿《尔雅翼》:“菉竹,作绿竹,先儒皆以绿为王刍,竹为萹竹。《说文》亦曰:菉,王刍也。引《诗》曰:‘菉竹猗猗’。则绿与菉同,本草名。荩草,俗亦呼淡竹叶,所谓‘终朝采绿,不盈一匊’者。”《本草纲目》说荩草就是王刍,在《唐本草》中一名绿竹。又说“苏恭曰:今处处平泽溪涧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荊襄人煮以染黃,色极鲜好,俗名菉蓐草。”毛晋《毛诗陆疏广要》也说郭璞说的菉蓐和鸱脚莎就是荩草。

古人所说的荩草,就是今之禾本科荩草属之荩草。一年生草本,秆细弱柔软,高30-60厘米,基部节着地易生根。古人说茎、叶似小竹。生于山坡草地阴湿处。

荩草可以染黄。我亲自尝试过,如果将白纱布与荩草一起加盐水煮,白色纱就变成了明黄色。但古人肯定不是这种染法。

细推敲一下,也有问题。“不盈一匊”的“盈”字,意为盛满、充满;“匊”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在手曰匊”《毛诗》的解释是“两手曰匊”,《说文解字注》的解释是“兩手兜之而聚”,也即为两手捧(东西)。如果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终朝采绿,不盈一匊”就是采荩草采了整整一早晨(有解释为一天)还不满一把,这说的过去。但段玉裁说《说文解字》的解释“此云在手”“恐传写之误”。如果将“匊”解释为“兩手兜之而聚”之,那就不解了,荩草不可能用手捧。再者,荩草一般都成小片生长或成丛生状,一个早晨都採不到一捧吗?在《卫风·淇奥》那首诗里怎么说看到淇奥里的荩草像铺了竹席一样呢?

《容斋随笔》说郭璞说的白脚莎即泬蓐豆,有说泬蓐豆就是菉豆。据说绿豆原产中国,有说从印度传入中国,但什么时间开始栽培未见记载。不过,有一种野生的绿豆,植株形态与绿豆非常相似,只是有时成蔓性,种子成青黛色,坚硬。山东很多地方都产。不知为什么《中国植物志》和《山东植物志》等均未收录。难道就是绿豆的野生种?贼小豆也称山绿豆或胡绿豆,产我国北部、东南部至南部。如果说“终朝采绿”采的是野绿豆或山绿豆,那就好理解了。

联系《小雅·采绿》的第二章“终朝采蓝”来看,“蓝”是一种用以染色的植物,即蓼蓝,那么“终朝采绿”也应该是一种可以染色的植物。从这个角度看,说“绿”是荩草应该不错。

《小雅·采绿》毕竟是文学作品,不必那么较真。

《诗经》记载草多少种(采绿采的是什么草)(1)

《诗经》记载草多少种(采绿采的是什么草)(2)

《诗经》记载草多少种(采绿采的是什么草)(3)

《诗经》记载草多少种(采绿采的是什么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