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千山刘伯温”,刘伯温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当然是有重要的贡献,然而,真正成就朱元璋霸业的最重要的决策却并不是出于刘伯温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鄱阳湖之战,消灭劲敌陈友谅;平江之战,消灭张士诚,一统江南;大都之战、岭北之战等等一胜再胜,将元帝国驱逐到漠北……这些大大小小的胜利,算不算是“最重要”?比这些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大学士朱升所提的平定天下总战略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比三国时诸葛亮所提的《隆中对》就可以发现,这九个字并没有说“先占了XXX,再去占XXX”,为什么反而对于朱元璋意义更大呢?因为,诸葛亮所提《隆中对》的前提是刘备手中有了一定的实力,而朱升献策时的朱元璋还是实力十分弱小的势力可以说,正是这“九字真言”,让朱元璋可以一步步做大做强,实力上不断超越对手,最终将对手吞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有道理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有道理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有道理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千山刘伯温”,刘伯温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当然是有重要的贡献,然而,真正成就朱元璋霸业的最重要的决策却并不是出于刘伯温。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鄱阳湖之战,消灭劲敌陈友谅;平江之战,消灭张士诚,一统江南;大都之战、岭北之战等等一胜再胜,将元帝国驱逐到漠北……这些大大小小的胜利,算不算是“最重要”?比这些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大学士朱升所提的平定天下总战略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比三国时诸葛亮所提的《隆中对》就可以发现,这九个字并没有说“先占了XXX,再去占XXX”,为什么反而对于朱元璋意义更大呢?因为,诸葛亮所提《隆中对》的前提是刘备手中有了一定的实力,而朱升献策时的朱元璋还是实力十分弱小的势力。可以说,正是这“九字真言”,让朱元璋可以一步步做大做强,实力上不断超越对手,最终将对手吞并。

“高筑墙”就是指“先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当时,农民起义军很多,但都是“流寇”“机会主义者”,走到哪就抢到哪,趁虚而入、抢完就走。而“高筑墙”就是指要“变抢劫对象为自己的根据地”,打下一个地方就站稳一个地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开战前就需要先考虑好“打下之后能不能守得住”;城破之日,就会“对百姓秋毫无犯,军民团结,共同守城”。这两点,让朱元璋的军队与众不同、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地盘越做越大,收益稳定。

“广积粮”就是解决好“战略物资保障”的问题。这个“粮”并不仅仅是军粮,也是所有辖区内百姓的口粮。所以,不同于其他地方武装“抢钱抢粮”,朱元璋特意设立了一个“营田司”,专管组织军民一起种粮。总收成提上去了,于是成就了“养兵百万而不废民粮”的奇迹。

“缓称王”是指在其他武装力量已经纷纷称王称帝时,自己先不要急于争什么名头。目的就是避免“枪打出头鸟”:一旦称王称帝,就容易被孤立,招来各种力量的对抗。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三国时的袁术,急于称帝,结果落得个“天下共讨之”的下场,身败名裂。民国时期,那么多地方割据势力,蒋介石为什么偏偏一定要盯着共产党赶尽杀绝?因为共产党自己成立政府了。直到西安事变后的“国共合作”,红军愿意改称为国民革命军,才得到一时的喘息,才有了后来的发展。所以,没有那个实力时偏要戴那个高帽,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

对于创业者来讲,比起“南征北战”的豪言壮语,“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更贴近现实,更实用。将平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理出个主次头绪:

A、站稳脚跟:集中力量先开发出一部分优质市场,重点投入,将客户关系打造得坚不可摧,将其他竞争者排除在外;

B、积蓄力量:市场开发需要的是人力和物力。发展一家新客户,先期投入是少不了的,随着经验的累积,我们可以越来越精准地预判出哪种客户更容易开发,需要投入多少先期准备,需要多少人手,多长时间见效。在站稳脚跟取得第一桶金之后,不是“满足现状、花天酒地”,而是扎扎实实做总结,招募新人、壮大队伍、实现公司财务自由。光是有钱,不足以赢得他人的尊重,甚至还会招来盗贼。所以,先要有他人抢不走的市场,这种基础之上的财富累积才是真正的实力。

C、借势而为:创业,必然要打出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但是旗手不一定是自己。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起义者都是先推举出一个他人称帝,然后自己以辅政者的身份创业?因为同样的口号,自己位卑言轻,影响力不够,甚至还会遭他人置疑。而如果让有名望人去宣传代言,就会简单得多。去宣传代言者可以“得名”,而我们专心操办运营可以“得利”。这就使得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