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斗蛇的真实故事(不历红尘缘何净土)(1)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而今天梵君不讲西游记,道说一个千里送经的故事,也是历史上却有奇人其事。这个人就是善无畏。

国王出家耄耋之年万里送经

从佛教在中原的发展历史来看,唐代时期是中印宗教交往最为密切和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一个重要人物玄奘,在贞观三年西出玉门关去天竺取经的时候还是一个27岁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不然也不会被留宿女儿国被女王PUA)而在开元四年东赴大唐的送经人善无畏。却是一位80高龄的耄耋老人,一路风尘仆仆来到大唐想想也是不易。

善无畏

善无畏(637~735,梵名Śubhakara-simha),曾是东印度乌荼国的国王。善无畏是甘露王的后裔,十三岁继承乌荼国王位,后出家,向达磨掬多学习密法。乃唐密开山祖师、开元三大士之首。 出生于东印度乌荼国(今 Orissa),刹帝利种姓。为释尊的叔父甘露净王的后裔。善无畏祖师传授以胎藏界为主的密法,是为中国密教正式传授之始,故亦称其为汉地密教初祖。

弃位出家

善无畏生有神姿,宿积德艺,父王对他十分赏识,经常给他历练的机会。他10岁就统领军队,13岁就继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有点巴霍巴利王的内味)

三斗蛇的真实故事(不历红尘缘何净土)(2)

后来,他的兄弟为争王位,起兵作乱。善无畏率军亲讨,取得胜利。按照军法,争位的兄弟应判死罪,可是,善无畏不忍天伦兄弟遭诛,特“忍而曲赦”。(善无畏勇猛镇暴,曾被流箭所伤,但仍大赦其兄,并让出王位。)

经过这次内乱,善无畏看透了人心的恶,厌恶了争权夺利的王室(这就是,不历红尘,缘何净土啊!),决意让位出家。他向母后表明心迹,又向群臣宣明决意,愿让位给兄长。母后哀而许之,秘密赐给他传国宝珠,然后他便出宫而去。

投师达摩鞠多

善无畏在姨母的帮助下来到了那兰陀(Nālandā)寺。他将母后赐的传国宝珠,饰在那兰陀寺大佛像的额上,佛像分外光彩夺目。这显示出善无畏投身那兰陀寺的决心。(虽然沙门不敬王,但是当时众僧侣一看传国宝珠就已经知道了善无畏的身份非同凡人)

当时那兰陀寺,是密法众圣云集的地方。有圣僧达摩鞠多住持,达摩鞠多是如来的弟子,(不是禅宗的那个达摩祖师)佩如来之密印,看上去只有四十几岁的样子,但是据说已经八百岁了,昔日玄奘到那兰陀寺时便拜见过他。(善无畏入那兰陀寺时玄奘已经返回了长安)善无畏乃顶礼其足,投师达摩鞠多。

师父一日云游万里震惊众人

有一天,寺内众僧看见师父钵中的食物,不是印度本土的,就让旁边一位大唐国僧人来看。这僧人一看,钵中正是大唐国的食物,而且饭菜新鲜,那油饼还温温的,粟饭仍热热的,不禁惊愕道:“大唐国离这里十万多里,这钵中食物是早上做好的,而中午就到这里来了,太神速了!”众人听闻,都震惊不己,惟有善无畏默然。达摩鞠多秘密对善无畏说:“大唐国的白马寺,重阁新近竣工,我刚到白马寺受供回来。大家都吃惊了,只有你不动声色,你真的可以学习大法了。”(梵君觉得师父一定是下单时候勾选了超时赔付)

获三藏法号游学大宝

随后,达磨鞠多授予善无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传法之时,龙神围绕,森在目前;无量印契,一时顿受;即日灌顶,为天人师,称曰三藏。得三藏称号后,善无畏又勤奋修学,前后五年,通达了密教的全部奥义。

之后,无畏三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不惧艰险。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受观音摩顶。尝结夏于灵鹫山,有猛兽为其前导;又曾深入山洞,洞中忽然光明如昼,现释迦像,左右侍者栩栩如生。

三斗蛇的真实故事(不历红尘缘何净土)(3)

经过多年艰苦游学善无畏技能树全满,开始在印度地区传教和广施神迹,广度众生,传授密法,教人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善无畏在80岁高龄时,己是五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师。一日,师父达磨鞠多对他说:“善男子,你与震旦(中国大陆的别称)有缘,弘扬大教,今可行矣。”无畏三藏乃接足顶礼,辞别恩师,踏上前往大唐的路途。

一路降妖除魔受加持,东游记开始

无畏三藏行至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时,天色已晚,前有一河,却无桥梁舟楫,于是他干脆就飞了过去。(毕竟年纪大了,能座扶梯何必走楼梯,毕竟赶到大唐传教是目的)

至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善无畏遇到一只白鼠,围着他转圈,还每天献给他金钱。(这是赤裸裸的行贿求发达啊)

到了突厥国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善无畏应突厥王之邀,宣讲密教经典《大日经》,又应王妃之请布坛讲法。

离开碎叶城后,善无畏折东而行,半途遭遇贼寇,他被连砍三剑,但丝毫无伤,挥剑贼寇只听到铁碰铜的声音而已。随后弃剑拜倒请罪求度。

行至雪山大池(今昆仑山地区),善无畏感到有些不适(可能是高反了)这时师傅达磨鞠多从天而降,对他说:“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你久已离相,怎会有病?”说罢冲天而去。善无畏顿觉身心如得洗涤,不药而愈。

路经吐蕃(今青海省),与商旅同行,遇胡人合围抢货,无畏三藏密运心印,劫匪乃悔悟请罪。

行至大唐西境,夜晚有神人对善无畏说:“再向东就不是弟子我的辖界了。守护神州的是文殊师利菩萨。”说罢顶礼善无畏双足,然后消失不见。(看来神界对人间也是分片区管理的)

途经西州时,善无畏以骆驼负经卷过河,被龙王请入龙宫三日。无畏三藏就在龙宫中宣扬法化,开悟甚众。到他牵骆驼上岸时,衣服经卷都没被打湿。(这里的龙王应该是兰州附近的黄河龙王)

三斗蛇的真实故事(不历红尘缘何净土)(4)

善无畏东行线路

开元初,唐玄宗梦见一僧,姿状异乎常人,醒来记忆犹新,便拿起画笔在宫墙上画了下来,这个形象烙印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善无畏携带梵文经卷,到达长安,唐玄宗亲自接见。一见面,发现善无畏与梦中所见高僧一模一样,玄宗极为欢欣,立即礼善无畏为国师,并大设梵筵为善无畏接风洗尘。然后,玄宗又特设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玄宗之子宁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从其灌顶受法,一时轰动朝野。毘卢大教,巍巍法门,由此兴盛。

圆寂洛阳

开元二十年(公732年),善无畏上奏玄宗,请求回国,玄宗优诏不许。开元二十三年(公735年)十一月七日,善无畏祖师右胁累足而卧,示寂于洛阳大圣善寺禅室,时龄99岁,僧腊80。玄宗亲自参加追悼大会,追封其为鸿胪卿,派鸿胪丞李岘、威仪僧定宾律师作监护,于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将其葬于洛阳龙门西山广化寺内庭。出殡之时,悲泣倾城,山河变色,法界凄凉。弟子李华为其刻碑立于寺内,二弟子宝畏、明畏为其撰刻偈颂,亦树于院内。

关于洛阳巨蛇事件中时间错位的疑问

《旧唐书·志·卷十七》:“天宝中,洛阳有巨蛇,高丈馀,长百尺,出于芒山下。胡僧无畏见之,叹曰: “此欲决水注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数日蛇死。禄山陷洛之兆也。”

《新唐书·志·卷二十六》:“天宝中,洛阳有巨蛇,高丈余,长百尺,出芒山下,胡僧无畏见之曰:“此欲 决水潴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数日蛇死。”

巨蛇出山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间,洛阳邙山出现一头巨蛇,高丈余,长百尺。如果按照唐代一尺=31.209cm计算,则邙山巨蛇高3米多,长度为100*0.31209≈31.209米。 这比5800万年前就已灭绝的已知最大的蛇类泰坦巨蟒(长约15米)还要大整整出1倍,震惊整个大唐。

三斗蛇的真实故事(不历红尘缘何净土)(5)

泰坦巨蟒化石

水漫洛阳城

三斗蛇的真实故事(不历红尘缘何净土)(6)

天竺高僧善无畏见到后感叹道:“这条巨蛇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用天竺法咒对其进行攻击。巨蛇被善无畏攻击后几日而死。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评价该事件为安禄山攻陷洛阳的征兆。

有学者指出,洛阳巨蛇事件可能为民间传说故事白蛇传的来源之一。故事中的“水漫金山”一事,极有可能来源于邙山巨蛇“水漫洛城”事件。天竺高僧善无畏施法降服巨蛇之事,也被加工搬运到白蛇传中高僧法海身上。

这里有没有发现一个时间上的错位?善无畏在公元735年就在洛阳圆寂了,怎么又会在几十年后的天宝年间出来咒杀巨蛇呢?(谁能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可以在文后评价)

三斗蛇的真实故事(不历红尘缘何净土)(7)

梵观点:不管巨蛇事件是否是真的,但是善无畏高龄远行的精神还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