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仍是少年(归来仍是护花人)(1)

文 / 范三问

在谈到宋词的发展时,有个人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宋词后来的繁盛。

他开创的长调慢词,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小令独霸的局面,尤其是他在词中对章法的铺陈点染、意象的匠心组合以及语言的俚俗直白,都深深地影响了苏轼、黄庭坚、秦观和周邦彦等一代大家。

他就是被誉为婉约派鼻祖的柳永。

1

他出生在刚刚建立政权的北宋时期,原名柳三变,取义《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有兄弟三人,大哥柳三复,二哥柳三接,他排行第七,所以又称柳七,祖籍福建崇安。

祖父柳崇,曾做过沙县县丞;父亲柳宜是南唐旧臣,深得李煜赏识,终日的耳濡目染,也使得他在词学上颇有造诣。官宦世家自然家教甚严,兄弟三人从小便在书香中浸润,但他受父亲影响,于当时并不入流的词作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书先生对之颇有微辞,父亲柳宜又终日忙于仕途,无暇顾及,而母亲刘氏出身名门,对小儿子尤其疼爱,于是她非但不加制止,并且决定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母亲的温柔和偏爱,使柳永无比受用,所以十岁他便写出了名闻百里的《劝学文》,虽然她为儿子的才学感到欣喜异常,但她却并不知道,长于妇人之手的柳永,对女性的依赖和赤诚已在幼小的心底深种。

后来父亲调任扬州任职,他便离开山东随之南下,返回了家乡。十八岁开始北上,赴汴京应试,路过杭州时,却被那烟雨画船,朱楼翠阁深深吸引,竟忘了科举大事。

少年的随性和初见的新奇,使他无一日不流连在勾栏瓦肆之间沽酒买笑,歌妓们的逢场作戏总是让他体味到一种久违的温情,令他无法拒绝自己对她们的坦诚和倾心,渐渐地他便迷失在了这样的温柔乡里,可是他也因此结识了很多身世可怜本性善良的伶人名妓,楚楚便是其中代表。

归来 仍是少年(归来仍是护花人)(2)

时近中秋,柳永带在身上的盘缠已被挥霍得所剩无几了,他想起时任当地知州的孙何,是父亲的旧识,想去拜谒以借些银两,作路上之资,但他门庭甚严,出入并不容易,于是他写下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央求楚楚在他府上的中秋宴会上弹唱,作为相识,她当然不遗余力。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当楚楚莺声流转,款款唱罢时,孙何讶然惊叹,拍案而起,追问此曲何来?她便如实回禀,方知原是故人子。

隆重接待自然不必说,他还陪同柳永遍赏名迹,共游胜景,临别未等他开口,便赠送了银两若干。

柳永知道不能再淹留这里了,否则就真的想不起来初衷了。于是他终于恋恋不舍地买舟北上,途经苏州、扬州,直去汴京。

他走之后,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却在青楼妓馆传唱开来,其势之胜,每成欢场压轴,其名之噪,远播宋外金地。传说金主完颜亮,听闻了钱塘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垂涎江南美景,遂写下: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投鞭渡江之志。

2

柳永抵达汴京的时候,已经二十四岁,大哥柳三复也早已经高中了,不过他并不着急,因为他对腹中的才华相当自信,手中还有些余钱,于是他便又开始潇洒起来。但作为一国之都的汴京,其繁华程度远不是杭州能比的,这里的酒更加能使人沉醉,这里的勾栏更加讲究排场,这里的伶人也更加温婉动人,而最要紧的,是他的名声早就在他到来之前,传遍了京师。

许多名伎闻名便开始邀他填词,这样既能改变自己的老调重弹,又能借此增加自己的美名,他也一概应承下来。可是他却忘了,朝廷对于士子的录取,是以“儒雅”为最先的,能去给青楼妓馆的伶人填词,是有辱斯文的,这是他们最看不起的。

归来 仍是少年(归来仍是护花人)(3)

果不其然,次年春闱,他以“属辞浮糜”之名,一败涂地,巨大的落差使他愤慨不已,于是提笔写下《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讽刺与狂荡跃然纸上,他不但不检讨悔过,而且更加频繁地出入烟花巷陌,虽然科场失意了,但他却在偎红倚翠间混得风生水起。由于他纯真的天性和幼年母亲的影响,他对苟活于下层的风尘女子并没有摆出道貌岸然的模样,而是坦诚相交,这在当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他得到了她们疯狂的追捧和真心的仰慕。

可是冷静之后,他于科举仍然心存不甘,于是他又参加了第二次的考试,本来皇帝宋真宗并不知道柳三变,但是他的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却让宋真宗记住了他,批阅试卷时,御笔亲书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便划去了他的姓名。

柳永听闻后,知道登科无望,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仍然回到勾栏瓦肆中,专力为优伶们作曲填词,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几年下来早就囊空如洗了,如若不是她们时常的接济,恐怕他已经沦落街头了,作为感激的回报,他只能为她们写下一首又一首深情的词作。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们相辅相成,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期间他创制了大量的长词慢调,用以抒发小令所不及的情感表达,推进了宋词的发展,扩展了宋词的意境,一时席卷京城各地,连表面上充满不屑的朝中文臣,背地里都模仿了起来,南宋的叶梦得在他的《避暑录话》里,曾这样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因为风尘女子大多身世坎坷,她们得不到社会的关怀和同情,委屈更是无人可以倾诉,而柳永的出现,非但慷慨地为她们写下赖以谋生的新词,并且还给予了她们极为真挚的感情,所以青楼妓馆中,渐渐流传着: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归来 仍是少年(归来仍是护花人)(4)

3

在柳永现存的大约二百余首的词作中,光是描写歌妓的占了一百余首,而留下名字的,达十八位之多,其中着墨最多的是虫娘。

虫娘历史上没有记载,也没有学者去考证,但从柳永留下来的有确切她名字的三首词作来推测,总是能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柳永初见她,是他初到汴京时,自然在秦楼楚馆中,其时,虫娘座上弹唱,作为听众的柳永,霎时被她声动梁尘的莺喉和举手投足间的风雅所折服,这是阅历无数的柳永不曾见过的,所以他必须要去结识,一曲唱罢,他便自报家门,虫娘也早闻其名,于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水到渠成。

虫娘之所以与别人不同,还并不在于词中她出尘的风姿,她是唯一一个柳永在词中与之谈及将来的女子,可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既然彼此倾慕,那终成眷属便是迫切的希望,虽然柳永尚未科举,虫娘还须赎身,但对于当下爱情的坚定,使他们不能不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于是他的《集贤宾》词中有“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始终”句。

可是天不遂人愿,柳永连试不中,于是他无颜来见虫娘,终日浪荡于别处,虫娘以为他生计窘迫,便千方百计地资助于他,柳永道出实情后,虫娘非但没有沮丧,还对他进行开导和鼓励,柳永深怀感激,于是写下《征部乐》,末尾道: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他收拾起绝望的心,重整旗鼓,再次踏上了应试之路,不幸的是,连资质不如他的二哥在三试时,都已高中,他却四试也没有中。无论如何,他都要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了,一方面给不了虫娘任何的未来,这会使两人都纠缠在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自己也年近四十了,不能总是靠女子来谋生。

于是他故意疏远了虫娘,而虫娘看到他与别人的卿卿我我,也终于心灰意冷了。但离别时,虫娘还是不顾一切地来送他。

归来 仍是少年(归来仍是护花人)(5)

汴河岸边,两人有太多的话要讲,但是却又似乎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船夫不住地催促,两人终于也什么都没有说,那些曾经许下的承诺,只能随岸边的秋风远去,那些相濡以沫的美好,我将永远铭记,人生最大的悲哀除了无可奈何,再无其他。柳永看着岸边不肯离去的虫娘,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曾有人考证不是写跟虫娘的,但也说法模棱,不过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是写与女人的,第二是写与女人的离别,第三是写与有很深感情的女人的离别。历史早已经烟消云散,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但我仍然固执地以为是写与虫娘的,因为在现存有文字记录的档案中,只有与虫娘的感情表达最深。

4

离开汴京的柳永,乘舟南下,五年后因想念京城故人,便又返回京师,可是旧交零落,物事非昨,他无限感伤地去了西北,在渭南写下名篇《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他一路南走,仍然在勾栏瓦肆间填词为生,但已与少年不同,他并不过多地去逗留,他此行的目的是寻找可以拜谒的地方官员,希望可以得到他们的推荐,以安度晚年。可是从渭南到成都,从湖南到鄂州,虽拜访过几人,但终没有人向朝廷举荐。

直到他准备离开鄂州时,宋仁宗即位了,特开恩科,放宽了录取尺度,消息传来,柳永快马加鞭赶赴汴京,是年春闱,他终于登科及第了,虽然已经是暮年,但喜悦的心情仍然按捺不住。他被授于睦州团练推官,二月启程赴任,途经苏州时,他去拜访了他父亲的交好,贬官为知州的范仲淹,虽然柳永年长他几岁,但范仲淹已为官二十余年,两人相见,所谈甚欢,还同登观风楼,留有词作。

柳永到任后,却发现他的官职并无实权,睦州知州吕蔚可惜他一身的才华,于是便向朝廷举荐,但朝廷以他行状不善为由,拒绝了。

归来 仍是少年(归来仍是护花人)(6)

后来他又历任余杭县令、定海晓峰盐监、泗洲判官,他皆爱民如子,为政有声,深得百姓爱戴,九年期满,按宋制应当考核升迁,但朝廷不予理睬。后来幸得范仲淹调回京师,官拜参知政事,柳永才升迁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十年之后,逝世于屯田员外郎任职上。

很多资料上都说,柳永逝世后因无钱安葬,三千青楼伶人因感念他曾经的恩德,于是皆披麻戴孝,自发凑钱置其后事,葬毕,又恐日后无人祭奠,便又商定每年清明,携酒菜饭食上冢,前来扫墓哭吊。

自此以后,每逢清明,群妓识于不识皆奔集墓前,渐渐相沿成习,称为“吊柳会”,直至南宋,后人有诗曰: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方舆胜览》和《独醒杂志》中皆有记载。至于是不是杜撰,很难说,但即便是杜撰,这样浪漫的结局,也不是谁都能配得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