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

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直达问题的根本,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令人惊奇!

——此典故出自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以此名显天下)(1)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一解丢失附属国—中山小国的苦闷,便指派当时受宠的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围魏救赵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以此名显天下)(2)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以此名显天下)(3)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成语典故-出处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 求救于齐国 。齐将田忌 、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 。 魏军回救, 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围魏救赵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

成语典故释义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敌方撤兵的战术。有声东击西的意思。

告诉我们要学会用逆向思维的方式看待问题,表面看起来舍近求远的方法,其实是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而在事物的本质上解决了问题,因此取得了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36计——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

围魏救赵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以此名显天下)(5)

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围魏救赵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以此名显天下)(6)


喜欢请高抬贵手关注,

爱就要分享给朋友圈!

每日一堂成语经典故事课!

弘扬中华智慧,学习成语经典

轻触指尖请关注“chengyug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