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栩学长

发布 | 学长夜谈(ID:superlixuran)

这篇干货,绝对够味,你可以收藏下来慢慢读。

大家好,我是学长。

今天,本来想聊点别的。但上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人人都恨拖延症,人人都有拖延症发布后,好几位同学说,想听我聊聊时间管理的方法。所以,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

先问一个问题:时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理解:

时间是一条线段、一条跑道,也是一种资本:时间是有长度、有密度、有宽度的;时间是有复利的,也是会贬值的……

时间,也就是我们的命!

了解这些底层原理,好处是,我们能更好地融会贯通这些方法,甚至进一步衍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

01

时间是有长度的,长度是有限的

我们需要遵循的第一个时间管理原则:要事优先。其实,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好的效果,永远都要“要事优先”。

怎样做到要事优先?不妨思考一个经典的问题,当你面对:

(1)重要又紧急的事;(2)重要不紧急的事;

(3)紧急不重要的事;(4)不紧急不重要的事,

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常想常新的问题,答案留给你自己去思考。

对于职场人,我想提醒

你一定要学会和领导“对齐”优先级与需交付的程度。

最好是在接下需求的第一时间,排出手上任务的优先级,然后和领导确认,我先做这个再做那个,每个内容大概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这样?这一个小技巧,能帮你省下很多可能被浪费的时间。

工作后,往往会有紧急的事情突然来临,又需要迅速完成,这不可避免。而一个真正良好的工作节奏应该是:让紧急事情的比例变小,让重要事情的比例变大。这需要长期的磨炼。

关于要事优先,这里介绍一个简单通用的方法:“每日三件事”法。

十个实用的时间管理方法(讲透如何做好时间管理)(1)

在每天早上或头一天晚上,你可以列出接下来这天你要完成的三件事情,并在第二天复盘。

这个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持续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大;二是每天思考应该做哪三件事,本身就是在训练对事情重要性的判断能力。

02

时间是有密度的

浑浑噩噩一天,可能比不上高效率的两小时。因此我们需要遵循的第二个时间管理原则:重视效率。

提升效率的方法是什么?首先是从人的注意力着手。

提升注意力不能纯靠意志,它的前提是依靠饮食、睡眠、锻炼,让你有更好的精神状态。

其次,是从工具着手。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种把这两方面做了结合的常用方法,也就是利用工具、提升注意力的经典方法:番茄工作法。

十个实用的时间管理方法(讲透如何做好时间管理)(2)

番茄工作法指的是,选择一个你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用 25 分钟专注做这件事,中途不做任何无关的事。闹钟响起后短暂休息 5 分钟左右,每 4 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你可以使用一些手机 APP 工具来辅助实行番茄工作法。

当然,你不一定要把时间卡死在 25 分钟,当你认为需要 40 分钟集中注意力攻克一个问题时,当然也可以把时间定长一点。

这个方法的核心应该是:在你注意力能集中的时候,充分利用它集中攻克问题,然后休息一下,便于注意力恢复。

同一时间,注意力集中放在一件事情上,是最有效的提升效率的办法,番茄工作法是用规则和工具帮你把这套方法落地。

其实本质上,学校里上40 分钟课休息 10 分钟,逻辑也是与此相通的。

在职场里要特别注意:我们有时很难拥有整块时间。

开会讨论、客户交流、流程事务……都会切割我们的时间。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留整块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管早上起得特别早的原因。

而我自己习惯在深夜把手机放在一边,专注进行写作或阅读,这是几乎没有人打扰的高效时间。

我也见过不午休不吃午饭的人,他习惯了在中午不受打扰地集中处理重要问题,这也是一种策略。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

03

时间是有宽度的

时间不仅是条线段,更是条跑道。一条跑道上可以并肩跑 4 个人,你也可以在同一时间线上跑好几项不同的任务。

十个实用的时间管理方法(讲透如何做好时间管理)(3)

首先,你不可能全天都采用番茄工作法做事情,有些时候,你不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单独一件事情上。

比如你是一名商务人员,需要在微信上和客户沟通方案,但客户的回复往往不是实时的。中间的空隙时间,除了干等,你肯定需要做别的事情,类似的情况很常见吧。

其次,思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你对甲事情的很多好想法,是你做乙事情时突然冒出来的。

而让自己有更多这样的灵感时刻,其实也是有方法的。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第三个时间管理原则:并行工作。

你可以同时推进几项工作,其核心是要提前做好规划、做好统筹。

拿上面那个和客户沟通方案的案例来说,你如果提前做了规划,在等待客户回复的过程中,就可以做些适合碎片时间做的事,比如读一篇文章、贴报销发票,你甚至也可以去开个会,很多时候这种沟通工作并不会互相干扰。

具体来说,有两个方法技巧可以使用:(1)任务清单;(2)预览工作法

(1)除了最重要的每日三件事,我们还可以把手头其他的事情也列在一份任务清单上。

这样的话,你就能清楚地知道有哪些事是可以并行推进的,是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完成的。在做甲事情的间隙(可能是 5 分钟,也可能是几个小时),你就可以去做乙丙丁等事情。

制定任务清单的好处是,你不需要把这些事存在脑子里,只要有了间隙,马上打开看一眼,能做完的事马上做完。把任务一件件消灭的过程,会有很多次小小的成就感。

(2)当然,还有很多事情你没办法很快做完,预览工作法是另一个好技巧。

这是我“发明”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对接下来要办的几项工作,你可以先分别预览下大概的任务或内容详情,放在脑子的“后台”,然后去做眼前需要先做的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每次语文考试,老师都会跟我们强调一句:同学们,打开语文试卷要先做什么吗?要先看作文题呀。

为什么呢?因为看完作文题之后,你的大脑就会自动把它放在后台运转了。在做前面题目的过程中,可能你对如何写作文已经有了很好的思路了。

基于时间的长度、密度、宽度三大特性,我们推导出了一些值得遵循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讲了,时间还是一种资本,是大多数年轻人几乎唯一的资本。它会有复利,也会因“通货膨胀”而贬值。这些特点能在实操过程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从最根本上来说,我希望“时间是资本”这种解读,能帮你建立起“长期时间”的观念。

其实,上面讲到的几点原则方法,都不仅仅适合在中短期的具体工作中使用,它们也能指导你的“长期时间”使用策略和方案。

但你会发现,不少人只是从指导“中短期”具体工作的角度去理解上述原则方法的。

长期来看,将时间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上一定会有复利。

浪费了 25 岁的时间,你 35 岁的时间肯定也会贬值。这对我们的时间管理方法也有很实在的启发。

04

做好“时间保护”

有过买股票经验的人,或许能深刻理解“投资的第一要义就是不亏损”的重要意义。

当你把时间看作资本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的,我们也做了很多导致时间亏损的事,而这些事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在投资上,巴菲特分享过一个理念:“20 个孔”原则,想象有一张卡片,上面只有 20 个打孔位,这代表了你一生能做的投资,打满了 20 个孔,就不能再进行任何投资。

巴菲特的话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就是学会拒绝。

拒绝你不应该投资的资产,拒绝你不应该花费时间的事情。

十个实用的时间管理方法(讲透如何做好时间管理)(4)

时间既是你的资本,也是你的命。谁要是来找你要时间做事的话,那真的是要你的钱、要你的命啊……你能不好好对待吗?

但不管是投资还是时间管理,都真的是我们很多人没有做好的事。

在今天这个注意力极其稀缺的时代,谁在争夺你的注意力?

第一,自己;第二,他人;第三,工具。

这里重点讲一点:怎样拒绝需求?

方法有很多,我只给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价值判断。一看事情本身对你的价值;二看关系维护对你的情感 / 利益价值。

如果一件事在这两方面都没有价值,就拒绝。怎么拒绝工具的需求?也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降权。

能降权的全部降权。比如取消所有手机 App的 PUSH 权限,微信群免打扰,甚至酌情关闭朋友圈。

目标是把你可能“被动”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变成更“主动”地去搜索查看有价值的信息。

举例来看,在职场上,我们经常面临一个场景:应酬。

几个同事约好晚上一起去聚餐唱歌?去不去?我的回答可能不太一样。这个问题并不是只有去,或者不去这两种答案。

即使去,也不代表你必须四五个小时都在哪里,你完全可以晚去,或者早退。

——当然,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聚餐唱歌这一种场景,能理解吧?

以上四点内容我都讲得比较详细。

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其实也值得关注:进行时间交换,和进行“时间定投”。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只想告诉大家两句话:

时间管理,从来不只是管理自己的时间,也从来不只是短期的时间。

最后的最后,我不止一次看到过有人说:每天只工作三四个小时就够了。

对此,我只想说两个字:扯淡!

我特别怕大家上了这样的当,我们千万不要相信这种鬼话。

我们不可能永远工作学习,我们需要“时间消费”,也允许“时间浪费”(这不可避免)。

确实很多人高效工作的“纯时间”就只有三四个小时,这和工作效率有关,但“毛时间”却是另一个概念。

你如果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花在工作上,有再高的效率也是空中楼阁。

其实,大部分真正努力的人,工作强度都很大。

互联网界“最懒”的CEO,应该是陈天桥的弟弟陈大年。他当年做盛大游戏透支身体,把身体完全搞垮了,这当然不可取。

所以,他现在每天工作 6 个小时,但那也比3 个小时要多一倍啊。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投入,你轰不开那道改变未来的口子!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