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汉语国际化问题(西方学者为何说)(1)

如何让全世界都说普通话?

或者说:汉语,能不能取代英语,成为世界语言?

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的西方学者,纷纷给出否定的回答:NO!

缘何?西方学者给出的解释是:

其一,汉语语法不系统,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俗语、成语,语言科学性、系统性较差;

其二,汉语学习难度大,常用汉字有3000个,相当于是3000个字母,相比之下,英语只有26个字母,可见,汉语学习成本远高于英语;

其三,汉语方言体系复杂,广东话与普通话,天差地别,连中国人自己都听不懂,遑论让全世界都听懂。

怎样看待汉语国际化问题(西方学者为何说)(2)

不系统、太难学、口音杂,因而汉语成不了世界语言。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又经不起推敲,连西方汉学家也要站出来声援汉语。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曾在采访中指出:说汉语无法全球推广,是武断的,语言的生命力,不在于语法、难易,而在于语言本身的魅力

怎样看待汉语国际化问题(西方学者为何说)(3)

普通话的推广,撇开了方言体系,建构了系统的语法,而拼音、简体字、白话文等,也降低了汉语的学习门槛。

而且,历史可以提供铁证:汉语可以成为世界语言,并且,曾经就是世界语言。

唐朝时期,在已知的文明世界里,汉语便是通用语。从朝鲜半岛,到塔里木盆地,从蒙古高原,到安南雨林,汉语连接起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

一门语言,成为世界语言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以及,如何让全世界都说普通话?

让我们拨开历史烟尘、从大唐时期的亚洲找寻答案。

怎样看待汉语国际化问题(西方学者为何说)(4)

汉字是以单音节语素为主、词符与音符并用的方块字,也是承载汉文化的载体。

汉文化从公元前即为周边民族与国家所仰慕,汉字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中国与西域各国及东亚诸国频繁的交流,被引进西域各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乃至中南半岛,由此形成广大的汉字文化圈。

在大唐时期,汉字文化圈覆盖了几乎整个亚洲。

汉语成为通用语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政治逻辑、商业逻辑、文化逻辑。

怎样看待汉语国际化问题(西方学者为何说)(5)

政治逻辑——以戍边将士、政府官员的政治输入,推动汉语传播。

戍守边疆需要军队驻防,驻防军人来自中原,自然也扮演了汉文字、汉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便曾是戍边军人。

大唐帝国各族军人戍边,交流使用汉语,也推进当地汉语的普及。

而外交使节和政府官员也通过文书、政令,传播汉文化。在西北边境交通要冲设置的馆驿系统,如敦煌悬泉置等中,发现的大量简帛上的诏令、律令、邮驿传送的公文、官员与使节的公私往来文书等,而西域地区的过所、般次文书、使次文书等汉字文件,也是琳琅满目。

政令与所辖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书写公文的汉字,也必然成为属地人民的必修课。

怎样看待汉语国际化问题(西方学者为何说)(6)

商业逻辑——以丝绸之路货物贸易的商业联系,促进汉语传播。

众所周知, “丝绸之路”之所以以丝绸命名,背后便是商业活动。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往来穿梭在丝路上的商队。

贸易初期是民间的小型活动,之后渐有朝贡与恩赐形式下大型的变相贸易。而贸易,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途径,商人就是汉文字、汉文化的主要传播者。

在波斯的古谚中说:财富在东方。大唐时期的国力强盛,世界各国商人涌入长安,想与唐人做生意。

在财富的驱动之下,汉语自然是商人的基本功,而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络绎不绝、贸易不断,汉语也就作为商业用语,随着财富的流动,演变成通用语。

如今英语成为通用语,背后的逻辑,仍是政治逻辑打底、商业逻辑支撑,但真正决定一门语言,能否长久焕发生命力,还在于文化。

怎样看待汉语国际化问题(西方学者为何说)(7)

文化逻辑——以佛学、儒学的文化传播,带动汉语传播。

大唐时期,传教布道的僧侣、儒生,在亚洲织起了一张无形的文化网络。

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的僧侣在讲经、译经、解经等弘法布道的过程中,也起到汉字文化传播的作用,玄奘法师便是其中的典型。

而在东北亚,儒学在朝鲜半岛、日本诸岛的迅速传播,将东北亚引入儒家文化圈的同时,也将汉字传播至东北亚诸国,至今,朝鲜、韩国、日本仍在直接或间接使用汉字。

文化是语言传播的根,也即史景迁教授所说的语言魅力的来源。文化的传承,凡是主动的、内需的较能长久而深远;被动的、外加的一般短暂而难以持续。儒家文化圈诸国,之所以汉字影响余波犹在,其核心便是主动接受汉文化;而中亚地区,只能在历史典籍中,找到汉字的身影,其核心也是文化影响的淡去。

怎样看待汉语国际化问题(西方学者为何说)(8)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伴随着大唐帝国的衰落,不再有政治逻辑、商业逻辑加持的古汉语,渐渐失去中亚地区通用语的地位。但大唐文化的光辉灿烂,重塑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直至今天,汉语仍是他们去不掉的通用语,敬酒的时候,都是说“干杯”。

而当今世界,伴随着英美的衰落,不再有政治逻辑、商业逻辑的加持,没有足够文化魅力的英语,还能坐稳世界通用语的位置吗?

如果不能,我们为何不可取而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