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聊戏》上一期聊了马谭张裘与李袁叶杜,有网友提到“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这一篇就聊聊这五大头牌,作为上一篇的补充。

1956年前后,北京京剧团成立,形成了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和裘盛戎四大头牌的强大阵容。五年之后,即1960年底赵燕侠加入北京京剧团,亦挂头牌,于是循前例有了“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之说。

老沈聊戏李万春(老沈聊戏马谭张裘)(1)

赵燕侠是著名花旦演员,宗荀派,但在唱腔、发音、吐字、表演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当时在剧坛上已有“赵派”的说法。解放后赵燕侠领导燕鸣京剧团长期活跃在首都舞台上,虽然叫座,但因配角演员参差不齐,因此是赵唱独角戏。北京京剧团是个大团,四梁四柱齐全,赵在舞台上则如虎添翼。

北京团的老艺术家对“小字辈儿”的赵燕侠格外关照和尊重。1960年底北京京剧团在天桥剧场举行赵加盟后的第一场演出,戏码是谭富英的《晋楚交兵》和赵燕侠的《辛安驿》。谭富英特意把《晋楚交兵》放在《辛安驿》前边演,来捧赵燕侠。丑角名家马富禄是马连良的老搭档,轻易不给别人配戏,但是赵燕侠则是例外,在她的《梅玉配》《得意缘》《叶含嫣》里,马富禄都担任重要角色,使戏更加精彩。

老沈聊戏李万春(老沈聊戏马谭张裘)(2)

赵燕侠在北京团常演的剧目还有《红娘》《玉堂春》《花田错》《盘夫索夫》等。这些都是她单独主演的拿手好戏,据说当时她的票房比其他头牌还红火。

赵燕侠与其他四大头牌合作演出传统戏的机会并不多,马连良和她演过一次《坐楼杀惜》,以后也就收了。五大头牌虽然没有公开合作演出过,但他们在内部联欢中倒是有过一次。那是1961年2月,北京京剧团举行内部除夕联欢晚会,墩底的是《大八蜡庙》,由团里主要演员“大反串”。五大头牌马连良反串武净费德功、谭富英反串武丑朱光祖、张君秋反串花脸金大力、裘盛戎反串彩旦小张妈、赵燕侠反串武生黄天霸。此外,马富禄演施世伦、李多奎演秦义成、李世济演贺仁杰、小王玉蓉演褚彪等。虽然是反串又是内部联欢,但是大家都像正式演出那样认真一丝不苟。马连良特意请侯喜瑞老先生为他勾脸把关,谭富英的武丑念白清脆、身手矫健,赵燕侠虽是女流又专工花旦,但她饰演的黄天霸一招一式颇有大武生风范,腰腿功夫十分了得。连上了年纪的李多奎都较上劲儿,他扮演一个扫边角色,却还翻了个“高吊毛”,赢得全场喝彩。下台后,有人对他开玩笑说:“您不过年啦?”李回答说:“要没两下子,也不敢应这个活儿啊!”

赵燕侠加入北京团的第二年,谭富英因患心脏病逐渐脱离舞台,直到1962年夏,大病初愈的谭富英才重新露了两次面,一次是在音乐堂与张君秋和裘盛戎合演《大保国》,另一次是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演出,他带病主演了《大登殿》,当时专门有医生在后台守候,以防不测。这场戏是谭富英的最后一场演出,此后便彻底告别舞台。他的戏就由谭元寿、马长礼、高宝贤等人分别承担了。可以说,谭富英告别舞台标志着北京京剧团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五大头牌”之说也就徒有虚名了。

在北京京剧团的“后鼎盛期”,赵燕侠的艺术才华继续得到展示和提高,她改编创排的新戏不断,像《红梅阁》《虹霓关》《得意缘》《白蛇传》等。1963年,北京京剧团到香港地区做巡回演出,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是香港戏迷熟悉的演员,受到热烈欢迎自不必说,而赵燕侠却是首次露演,其压力可想而知。那次她带去了《碧波仙子》《荀灌娘》等拿手好戏,结果一炮而红。特别是,她还有机会和姜妙香合演了三场《玉堂春》更是难能可贵。年逾七旬的姜妙香是梅兰芳大师的老搭档,赵燕侠能与姜老同台演出自然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老沈聊戏李万春(老沈聊戏马谭张裘)(3)

1964年首都京剧舞台掀起大演现代戏的高潮。赵燕侠又成为创作现代戏的骨干力量。她和谭元寿、马长礼主演的《沙家浜》 和裘盛戎、马连良主演的《杜鹃山》都是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

“文革”爆发后,北京京剧团的这几位头牌均遭厄运:赵燕侠失去扮演阿庆嫂和贺湘(后来改为柯湘)的资格,裘盛戎被“控制使用”,组建“样板团”时马连良和张君秋则被清理出北京京剧团,调至由原梅剧团、尚剧团和荀剧团合并而成的北京京剧二团。北京京剧团四大头牌或五大头牌之说最终送进了历史博物馆,给戏迷们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