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能比听诊器更象征现代医学了。听诊器之于医生,就如同钢笔之于作家、教鞭之于教师。

但回顾历史,这听诊神器的发明不过短短200年。那么在这之前,医生是如何“听诊”的?画面比想象中还要香艳。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

在中国,自古就有“望闻问切”。大夫替病人诊断病情时,会使用到诸如切脉、摸骨等方法。

不过,古人思想保守,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所以为年轻女子看病时,老医师会使出红绳隔空切脉的特技,这也避免与大家闺秀的直接接触。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2)

影视作品中的悬丝诊脉的桥段

而在西方,同样也有着一套“视触叩听”的诊断手法。只不过,医生和病人间的接触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就提出应用“直接听诊法”来评估患者病情。说白了,此法就是直接将耳朵贴紧病人胸廓,来诊查心肺的声音。而为了治病,即便是女病人也不例外。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3)

在这之后,医生的听诊技术是不断进步,但工具却依然没有诞生。所以“直接听诊法”也被视为有效的检查方法,沿用千年。

有人将此视为从医的小福利暗暗窃喜,也有人为此窘境困扰不已。而那位叫做雷奈克的羞涩年轻医生,便是后者。

正是因为遇上那位丰满的女患者,尴尬的雷奈克医生才发明了史上第一件听诊器。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4)

何内·雷奈克(René Laennec )

何内·雷奈克(René Laennec )出生在1781年,那时正值法国医学的黄金时代。

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后,医院就成了医疗教学与实践的中心。而大量的病例解剖,也证实了某些疾病可能引起胸腔内的异常声响。所以,病人身体的声音也更受到医生的重视,是探明疾病的重要线索。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5)

现在的南特大学

当然,雷奈克也是位有医学天赋的学生。他的叔叔居洛木(Guillaime)就是位名医,曾任南特大学医学院的院长。所以在叔叔的言传身教下,雷奈克很自然就走上了医学之路。

14时,他就考入南特大学医学院,并在4年学成后加入了南特军队医院接受诊疗训练。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6)

20岁时,他就有幸在巴黎最著名的慈善医院学习。

当时,法国最著名的医生科维萨特(J. N. Corvisart ),就在这家医院工作。科维萨特当时就非常推崇叩诊与听诊法,并利用医院的大量尸体来证实临床叩诊所闻。

而他也是拿破仑的御用医师,一生带出无数才智非凡的学生,其中一位便是雷奈克。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7)

科维萨特(J. N. Corvisart)

年纪轻轻,雷奈克就颇受科维萨特青睐,并斩获不少殊荣。23岁时,他就获得了一名法国医学生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但可惜的是,雷奈克始终未能如愿受政府医院聘用。直到35岁,还是经朋友的推荐,他才摆脱私人医生的身份,开始在内克医院任职。也正是这一年,他发明了医学的象征——听诊器。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8)

9月13日,雷奈克如往常一样被传召,前往巴黎的豪门为贵族诊病。

一进门,他就看到那位面容憔悴的贵族小姐。她正眉头紧锁,捂着胸口,看起来病的不轻。在一番询问后,雷奈克很怀疑这位小姐是心脏出了问题。

然而这一次,就算医术再精湛,他也无法探明病因。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9)

因为这位贵族小姐的体型实在太丰满了,特别是胸部非常厚实。当时雷奈克用了叩诊法与触诊法,都无法起作用。毕竟,隔着厚厚的脂肪,病人体内的动静都被隔绝无几了,效果是大打折扣。

但又碍于风俗,雷奈克更是惶恐不安,迟迟不愿意使用直接听诊法。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0)

要说是老妇人不介意还好,但这位贵族小姐还年轻。她望着雷奈克,几度面露难色,也实在不愿接受男医生附在自己的身上。

此外,雷奈克也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性格还内向羞涩。要知道,直到43岁他才摆脱光棍这一身份与一位寡妇结婚。

所以,整个诊断进行得十分不顺利,医患关系异常紧张。

然而,就在这个尴尬的时刻,雷奈克脑内却浮现出了一个欢快的场景。

早上在卢浮宫广场散步时,他就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自己小时代常玩的一种游戏。一个孩子附耳于一根长木条的一端,而另一个孩子则在另一端用大头针刮出密码。在这个声学小把戏中,即便不用亲眼所见,孩子也能准确说出密码的内容。

想着这传递情报的小游戏,再结合现下的窘境,雷奈克灵机一动就有了方向。既然声音能这样传递,那病人胸廓内的声音也一定能被听到。

于是,雷奈克便马上拿起一叠纸,卷成圆柱状的纸筒。就像儿时玩游戏一样,他把纸筒的一端往贵族小姐的胸部一放,自己的耳朵则凑近另一端。

就是这一瞬间,这个简易的纸筒,便成就了临床医学的一大跃进。

果然,雷奈克耳朵立即传来了清晰的心跳声。而更让人惊喜的是,声音透过某些固体的传递还有放大的效果。这次的声响,比他过去任何一次直接附耳于患者胸口来得更加清晰。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1)

雷奈克打造的第一个听诊器

初尝成功的果实,雷奈克异常兴奋。在这之后,他就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个值得切入的研究点,决定打造出一种听诊神器。

经过多次试验,换了多种材料,他也做出了效果最佳的听诊器。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2)

雷奈克的设计图

这是一个空心木头圆柱,长约30cm,直径约2.5cm。最终,雷奈克将希腊语 stethos(胸膛)与 skopein(探知)结合构成复合词, 为这一工具取名为“ stethoscope” ,也就是“听诊器”。

除此之外,雷奈克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可拆卸的听头,用于听取胸廓内声响。这已经具备现代听诊器的特征了,所以雷奈克也被尊称为“胸腔医学之父”。他发明的听诊器不但能更清晰听到人体内脏的声音,甚至能听到胎儿微弱的心音。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3)

雷奈克在学生面前示范使用听诊器

此外,雷奈克也结合死亡后的尸体解剖所见,让叩诊与听诊法更加规范全面。自此,整个医学界对疾病的认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而在这之后,人们也不断改良听诊器。1855 年, 纽约的乔治·凯曼(George Cammann)则将雷奈克设计的单耳听筒,改良成由两条橡皮管连接的双听筒。这一灵活的结构,也成了现代听诊器的设计标准。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4)

现代听诊器

别看听诊器仿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其用处却很大,到今日依然是医生最常用的诊断工具。

此前,想要确定人体出现了什么异常,大多需要等到病人死后解剖。而听诊器,则是医学史上首个可以诊病的非致命的器械。

现如今,医学院也常把它与白大褂搭配,送给新生当做开启医学之路的礼物。只要几百块钱,这设备就能让医生查出病人身体的早期疾病征兆,性价比奇高。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5)

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的欧洲,是出了名的卫生条件差。满大街的肆意倾倒粪水不说,欧洲人民也不爱洗澡,有的人甚至一生都没洗几次澡。

而直接听诊,则直接增加了疾病的传播率。有时候还没诊断出病人出了什么情况,医生就已经染上传染病了。所以听诊器的出现,则取缔了这种不卫生的接触,减少了医源性感染。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6)

当然,听诊器肉眼可见最大的用处,便是缓解了医患间关系。

那个年代,都是清一色的男医师,但生病的可不只有男性,还有女性。所以直接听诊法,自然免不了尴尬。而听诊器不但缓和了这一窘迫局面,还成了患者心中的一剂良方。

对很多病人来说,听诊更像是一种沟通,可获得来自医疗人员的安慰。现如今,若医生看病时没用上听诊器,一些病人甚至会觉得医生不靠谱,诊疗不到位。所以说,听诊器意义是远远大于用来听听心跳那么简单。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7)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神奇的“悬丝切脉”法,就有这一解读。

老医师并不能凭着一根红线诊断出病人有什么端倪。但他们会在事先买通后宫妃子身边的婢女,以打探病情。最后再结合“悬丝切脉”的“戏法”,老医师下的诊断书才更有说服力。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8)

诊断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例如现在有X射线、心电图、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等。与传统听诊器相比,这些技术确实提高了医生的诊断能力。但因为成本高、操作麻烦等原因,传统听诊器的地位在今日依然屹立不倒。

除此之外,医生亦需要学会最基础的各种诊断法。在某些紧急情况下,若没有数字辅助,这便成了初步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工具。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19)

豪斯医生在监狱中使用的叩诊手法

故事回到雷奈克身上。

其实他的成就并非仅限于听诊器。如今医生们提及“雷奈克”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听诊器,而是肝硬化。他在研究酒瘾患者那因受损而结痂的肝脏时,就发现了肝上的暗棕色的特殊光泽。而这病就是“雷奈克氏肝硬化”。

如何通过听诊器诊断病情(没有听诊器之前)(20)

不过可惜的是,雷奈克生来就瘦弱,年仅45便与世长辞。

在临终遗言里,他就叮嘱将自己所有的医学财产都赠予他的外甥。而在这些物品中,被他视为“最珍贵的遗产”的,则是当年制作的第一个听诊器。

听诊器金属的听头接触到皮肤的那种冰凉,是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的回忆。而对于背叛了医生小福利的雷奈克,我们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

*参考资料

RenéLaennec.Wikipedia

Stethoscope.Wikepedia

Arthur Hollman.An Ear to the Chest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t ethoscope[ J] .J R Soc Med .2002

Ariel Roguin.Rene Theophile Hyacinthe Laënnec (1781–1826): The Man Behind the Stethoscope[ J].Clin Med Res. 20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