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大义(道德经第二十九章)(1)

【一】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译文

想要用有为的方式取得天下,我没看见可以的。天下是神器,不可强求,有为的人会失败,执着的人会失去。事物有前有后,有缓有急,有弱有强,有进有退。所以圣人会舍弃极端、奢侈、放任。

【三】解读

在第二十九章,老子描述圣人是顺道而行的。

天下的运动是神奇的。有的人会想要去到天下的中心、高位,但如果是用有为的方式,是不能够的。个人不能够掌控天下的运动,只能够顺应天下的运动。而那些强求的人会失败,执着的人会失去。如果放下自己有为的想法,尝试去顺道而行,才有可能顺着天下不断地前进。

万物的运动是奇妙的,它们有前有后,有急有缓,有强有弱,有进有退。顺应万物的运动,是要能够找到使得整体是和谐的状态,需要守中来对待一切,不偏不倚。所以圣人会舍弃自身极端、奢侈、放任的情况,这是顺道而行的状态。

从第二十九章来指导,会转变看待世界的方式。原本的方式,是从自我出发,看自我的需求是什么,想要从外界去寻找,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老子所教的,是从整体出发,去观察整体的运动,去顺应整体的运动。这个时候自身与外界构成一个整体,是相互影响的过程,但自身不能够控制外界。当内心回归清静,会自然地知晓到底要如何来顺应整体,利益整体,这样是自身和外界都是最好的情况。

而在为人处世中,有一些是明显背离“道”的,比如说有所执着,走极端,比如说有奢侈、骄傲的情况,比如说有放任、消极的情况。中庸之道是不容易的,但也是符合于“道”的,中庸是让人不偏不倚,在最适合的位置,顺应“道”前行。

第二十九章所描述出来的画面,就好像我们在大海上航行,首先要顺应海流,还要再调整自身的方向,从而去到天下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