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二,各地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带着自己的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所以,也俗称“姑爷节”“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因此女儿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在年初二拍一张全家福。
我国北方地区也会在正月初二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祭财神时,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这一年发大财。当地人们还会赶到财神庙去烧“头炷香”。而关于财神是谁的说法,各地并不统一,通常而言,范蠡、比干等称为文财神,赵公天师、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马来西亚华人的“夏日春节”
讲述人:李毓珊(马来西亚华人,80后)
我家位于马来西亚北部的霹雳州安顺市,这里是华人聚集的地方,有广东人、福建人、客家人等,春节气氛很浓郁。我家祖籍广东兴宁,外公小时候从广东来到马来西亚,就此在这里安顿下来。
马来西亚小镇的地标建筑安顺斜塔张灯结彩
马来西亚春节时节天气都特别热,这几天有30多摄氏度,大家一定会穿得很清凉,所以是很特别的夏日春节。记得曾经过了一个最“狼狈”的春节:那一年突然狂风暴雨,把我家祖屋的屋顶吹跑了,修理的师傅都收工了,我们一度很担心没人来帮我们修房子。
每年春节,母亲会把家里重新漆上天蓝色的油漆,这是她最爱的颜色
大马华人新年的习俗,随着籍贯、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这里又是文化非常多元的地方,大家会相互学习、借鉴,进而融合在一起。比起以前,现在大部分习俗都简化了。我家讲粤语,过的是粤式新年。年三十、初一、初二都会吃一套菜,叫“七星伴月”,每个餐馆或家庭的配菜不一样,有炸鸡、炒蛋、鱿鱼等,但含义都是七星拱月。年夜饭肯定有鱼有虾,鱼代表“年年有余”;虾在广东话里和“哈”发音相近,寓意“哈哈大笑”。
正月初二,结婚的女儿会回娘家,女婿会带上保健品、零食等礼物。我家四个都是女儿,我未婚,大姐、二姐每年都在夫家过;三姐他们是比较现代的夫妻,一年在夫家过年,一年在我家过年。年初二也叫“开年”,华人要拜天神,这是我妈最忙的时候。财神、关公、观音、哪吒三太子、灶神,只要是家里安的神,都要供奉一遍。传统是用公鸡祭拜,也可以用素菜或素糕点。我老家这一区域比较偏乡,老龄化比较严重,相对比较重视传统,但近年来也简化了不少。
红灯笼高高挂起,家门口的秋千也挂上了不少装饰品
春节期间,我们会做很多特色点心、小吃,比如炸虾饼、肉干、蚕豆等,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糕点。出外贺岁时,我们会互送柑橘,也是一种习俗,祝愿大吉大利。潮州人家家户户厅中的大桌上,会用红盘盛满潮州柑。潮州柑又叫大桔,谐音“大吉”。我们家这边有来自福建的客家人,以及潮州人、海南人,食物非常多样化,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每逢春节,我们会贴春联、挂红灯笼,一派喜庆气氛。家中也会挂很多招财进宝、恭喜发财等企盼“好运头”的东西,还有各种尺寸的凤梨造型的灯笼或装饰物。这也有讲究,“凤梨”的福建话发音类似“旺来”,所以每家绝不能少了此物。商店里也有许多塑料制成的凤梨,色泽鲜艳,人们愿意多买几个,图个喜上加喜。
家家户户去商店里购置年货,有许多凤梨造型的彩灯,因为福建话里凤梨谐音“旺来”,有好运常来之意
正月里也有一些特别的忌讳,比如初一不能拿扫把,会把好运扫掉;也不能拿剪刀,怕带来伤害之类的。马来西亚人也很爱请舞狮来“采青”,有招好运的意思。请舞狮有以家庭为单位,也有许多家联合起来请。公司上班日,比如年初七开工,也会请人来公司表演。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们每年都看中央电视台春晚,马来西亚电视台有同步直播,我们习惯看中国央视春晚守岁。过了12点,就到我妈妈去拜神的时候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内文图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