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会不会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呢?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定期体检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群,而年轻人往往觉得没有必要,但实际上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亚健康非常严重的一个群体,所以不管是中老年还是年轻人,定期体检了解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还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其实健康和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比如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人的健康与寿命,不但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和我们的饮食息息相关。

古代人过午不食(古人过午不食的生活方式)(1)

古人

那么在医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古法养生的理念仍然抱有很大的兴趣,就拿我身边的朋友来说,我有一个好姐妹就在效仿古人的“过午不食”,说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瘦身减肥,还可以健康长寿,那么古人常说的“过午不食”有道理吗?真的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吗?有科学依据吗?

古人所说的“过午不食”,是不是指过了中午以后就不再进食呢?其实不是这样的,“过午不食”最早的出处,是源自佛教的一种戒律,意思就是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以外享用食物,一般是指正中午到第二天黎明的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所以叫“过午不食”。

古代人过午不食(古人过午不食的生活方式)(2)

古人

佛家认为,过午不食能有助于帮人减少诸多的外欲,其次还能减少居士供养的负担,因为当时的佛教徒主要依靠施舍和供养,少吃一顿就减少一些消耗,然后相应带来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更加专心地打坐修定,有利于修行,那么这是佛家对“过午不食”的态度。

当然对于现代人而言,更多的是把“过午不食”当作一种传统养生的概念,因为古人也的确曾有“过午不食”的习惯,但是这个“午”,并不是指过了中午以后就不再吃任何东西,而是指古代一日两餐,过午少食的饮食习惯。

古代人过午不食(古人过午不食的生活方式)(3)

古人

古人一般是上午八九点到十点之间“大食”,大食就是正餐的意思,这一顿比较丰盛,一定要吃得饱饱的,然后到了下午三五点的时候,再来进行一个“小食”,小食就是随便吃点垫垫肚子,然后就准备休息了,这也和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是相吻合的。

这种饮食习惯一直到清代的皇室,也遵循一天当中只有早膳和晚膳,一共两顿正餐的习惯,只不过小食或者晚膳的那一顿饭,就相对简单随便一点,特别是晚膳更是严控进食量,所以“过午不食”主要是指一日两餐,过午少食的习惯。

古代人过午不食(古人过午不食的生活方式)(4)

古人

现代人效仿古人“过午不食”的生活方式,会不会真的可以获得健康长寿的效果呢?我想大概率是行不通的,因为现代人和古代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完全不同,各种生活压力还有体力和精力的消耗都较古代有很大的区别。

古人的物质条件有限,大部分的历史时期,普通老百姓只要能勉强果腹就算不错,你就是想一天吃上三顿四顿也没那个条件,然后古代的生活也非常简单,没有像咱们现在这么精彩的生活,除开工作以外基本没有什么太多体力和精力的消耗,一天两顿也足以支撑他们正常的生活。

古代人过午不食(古人过午不食的生活方式)(5)

古人

而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各种社会活动丰富多彩,需要更多的能量补充才可以让人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如果盲目按照“过午不食”的方式减少自己的营养摄入,那反而有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过午不食,健康长寿”,还是要辩证地看待。

当然这也不是说古人过午不食的方式不好,而是说当我们在尝试养生保健的时候,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为科学的方案,而不是盲目地遵循所谓的古法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