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不乏小鲜肉演员参与的大制作电影,口碑票房两暗淡的也很多,能成就全民热议奇观的偏偏是《上海堡垒》。最显而易见的是,唯它带有了一个醒目的标签:国产科幻。
很多人指出,《上海堡垒》在前期宣传上选择对标《流浪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对标首先令人联想到什么呢?家国情怀、民族自豪、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真正的军人。
回到《上海堡垒》原著,末世是背景,少年的成长和情爱是这个故事的内核。也就是说,当《上海堡垒》出世前,给大家编织了一个《流浪地球》式的预期是不正确的。
《上海堡垒》原著中,男主角江洋起初是一名大学生,在大的政策环境下被“骗”去从事军事科技方面工作。原著中江洋屡次出现懵逼和错愕:搞啥?怎么让我上了?“我只是个预备役,我是个人民!”(遗憾的是,这些原本属于主角成长的部分,在电影中没有得到刻画。)江洋不是受过正规军队训练的入伍军人,更接近一个普通大学生。至于鹿晗被诟病最多的片中发型,在原著插图中既已是江洋的一部分。
而拿《流浪地球》对标,只会让人期待一部主旋律感的科幻战争大片,和一个不说硬汉,起码像传统军人的主角形象。可从原著开始,江洋就不是这样的形象。
这个错误的对标,为鹿晗招致了很大的火力。但是回到电影本身,107分钟中却没有交代清楚角色也难辞其咎。虽然面对质疑,官方曾解释:“江洋只是个大学生,连预备役都不是,所以发型没问题。”然而对角色最有力的介绍不该是在电影之外,而是在电影本身时长里面本就该办到的。
默许进入影院的观众对主角建立如此严重的误解——却唯有通过阅读原著来消除,作为一部电影无法独立行走,已是严重自伤。
科幻片当然可以没那么硬,近年来也有《别让我走》、《她》这类将科幻作为布景设定,以伦理情感为核心,只出现稀薄的特效元素,却获得主流电影节青睐的科幻电影。简言之,如果原著是一个不那么硬核科幻的爱情故事,就不应该在前期炮制各种与之相背离的印象,除非另有野心。
传播学中有一个叫“基模”(schema,也译为“图式”)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结构,储存在大脑里的旧信息会对于新信息的处理产生影响。我们常说的“人设塌了”、“角色崩了”、“结局塌了”,便是描述一个人物、角色或叙事不符合我们对其原有认知基模的情况。
《上海堡垒》在宣传上以《流浪地球》为对标,是给受众铺设了错误的基模。很多人大呼“鹿晗怎么能演(吴京式的)军人,鲜肉哪里能拯救地球”,以及很多观影角度硬核的观众会注意到比起《流浪地球》里厚重的工业感,《上海堡垒》中的军事攻防简陋犹如儿戏,便有此原因。
电影意图往大片的方向做,多多烧钱给特效,于是男主的戏得缩减,只好拿旁白当主线。可片中的旁白对情节说明几乎没什么作用,似乎只是为了显示江洋是主角。亡羊补牢却越补越降低品质,有所追求的团队恐怕不该如此。
为了做大科幻大片的那一面,人物情感关系的部分被大大牺牲。这部电影定位漂移的问题突出,暗恋线讲述得勉强,被一场一场昂扬的战斗桥段冲割后,电影的情绪基调变得不稳定,时而掉入人物感性的自陈,但又缺乏整个基调的支撑,让观众难以共情和代入。
最后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剪辑混乱,立意不明,假模假样的科幻电影。不知道导演最初的剪辑版本是怎样的,但是后来的成品明显就是急急忙忙剪出来的,我在想制作团队有好好的看过这个电影吗!只要好好看了就会发现影片的问题,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以为能够蹭到流浪地球的热度。
说实话这部电影演员的锅并不大,看到电影后来释出的纪录片,很多感情戏被导演一刀剪掉了,难怪电影会不连贯。
细节方面的处理虽然欠缺的太多,但整体看来还是符合未来这一设定,也希望之后国内的科幻电影能在此之上多多用心制作。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综合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