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产业为本最近几年,我经常看到名为“XX的本质”的书籍或文章说实话,如果讨论XX的本质,还要写成长篇大论甚至一本书,我认为作者就已经败了如果真正看透事物本质,作者写出来的应该就像穿衣吃饭一样简单,三言两语、刀劈斧剁、一针见血,读者读了应该是一拍大腿——“原来就这么回事儿”然而,有的文章达不到如此简洁,却又要追求形式上的简洁,所以只能把大量说不清楚的内容装进一个新概念里,然后用新概念解释旧概念,陷入到云山雾罩中,让读者不知所云却不明觉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bat靠什么盈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bat靠什么盈利(戏说BAT的本质)

bat靠什么盈利

作者: 产业为本

最近几年,我经常看到名为“XX的本质”的书籍或文章。说实话,如果讨论XX的本质,还要写成长篇大论甚至一本书,我认为作者就已经败了。如果真正看透事物本质,作者写出来的应该就像穿衣吃饭一样简单,三言两语、刀劈斧剁、一针见血,读者读了应该是一拍大腿——“原来就这么回事儿!”。然而,有的文章达不到如此简洁,却又要追求形式上的简洁,所以只能把大量说不清楚的内容装进一个新概念里,然后用新概念解释旧概念,陷入到云山雾罩中,让读者不知所云却不明觉厉。

今天这篇文章,我也想挑战一下“XX的本质”这个题目。当然,既已写成文章,我也已经落了俗套,所以在题目中加上“戏说”二字,以为自嘲。

百年的变化,万年的不变

从人类社会诞生时起,就一直存在某些最原始的活动,比如生产食物和用品、交易物品、记录信息、交换信息、传播信息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在这之后的上万年里,科技与文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社会的活动也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但这些最原始的活动却依然存在。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但从人类活动内容的角度看,人类只不过一直在打转转,这就是所谓的“螺旋式上升”吧。新科技赋予社会新面貌,也带来了很多新概念。然而,就是这些新概念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于是在这些所谓的“新事物”面前,有人迷惑不解,有人争论不休,忘记了事物原本的样子。

最近一百年,如果评选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新技术,我认为电子信息技术应该当之无愧。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两部分最主要的内容,一是计算机,二是互联网。计算机在于信息的产生和处理,互联网在于信息的传播。最近出现的区块链、AI等技术,目前还不成熟,不能挑起下个时代的大梁,仍然是信息技术的附庸,是在上面两个领域里不断深化而已。

从194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初50年,主要还是用在军方和学校,那是属于极少数高精尖人才的游戏。直到1990年代,信息技术才开始走进商业社会。又过了30年,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司空见惯又不可或缺的部分。

尤其最近的20年,互联网在中国横空出世,赶上了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助力,所以发展迅速。不但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造就了三大互联网公司巨头,一以电商著称、一以社交闻名、一以搜索见长,合称BAT。

三巨头的成长史大家都比较熟悉,总结下来大体是“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三巨头的今天大家更不陌生,他们三足鼎立、纵横捭阖,让中国互联网产业、乃至中国社会热闹非凡。然而,对于三巨头的未来,却很少有人述及,一是这的确是个复杂的问题,二是说不好就要贻笑大方。虽然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但是想想还是算了吧,毕竟还是事后诸葛亮比较好当。

不过,我本着吃瓜群众“只评论、不负责”的精神,就“戏说”一下三巨头的本质。也许只有看清了本质,才能谈论未来。

阿里的本质

1、阿里的本质

世人都说阿里是电商,但马云却说“阿里巴巴不是电商,阿里巴巴帮助别人成为电商公司”。回顾马云这几年的讲话,他更喜欢将阿里称之为“赋能平台”。

读到这里,你千万不要认为马云只不过玩了一个高明的文字游戏,马云是非常认真的。

那么,阿里的本质就是“赋能平台”吗?马云这么说,有他的深刻与高明之处,但如果我也这样说,那么我就落入了用概念解释概念的俗套。所以,我只想用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说明阿里的本质。

从人类诞生以来,就需要互相交易物品。最初就是部落成员约定俗成,找一块空地,你换山羊,我换大米。后来有了货币,你出钱,买我米。后来有了固定的集市,专职的生意人,老百姓定期来赶集。再后来空地建起了房子,不用担心雨淋日晒,房子里还设置了保安,保障买卖公平、防止盗抢,也就是现代的市场或商场。再后来,容纳交易的集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就是阿里,线上的市场。

人们在市场的活动主要有四个环节:寻找物品,讨价还价,确认成交,钱物两讫。信息技术出现以前,四个环节通常要同时同地完成。信息技术将前三个环节搬到了网上,快递行业又解决了第四个环节。于是各项条件齐备,淘宝和“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就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兴起。

如果阿里不是“电商”是“市场”,那么电商是什么呢?电商的本质是市场里面的商户,小一点的就在市场里租个摊位或设个专柜,大一点的就建一座房子做自己的门店,再有懂IT技术的就在网上也开一个自己的门店——这不就是京东嘛。

2、阿里的野心

阿里自1999年成立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零售商品市场。2016年,阿里上的交易额已经超过3万亿,但相比当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万亿元,仍然不及1/10。剩余的90%的消费品交易量落入谁的手中,将决定阿里未来20年的成败。

目前的消费品交易量都在哪里呢?目前的交易渠道,按照信息技术的使用程度,分为“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按照对交易风险的介入程度,又分为“商户”、“市场”两个维度。因此,目前的消费品交易渠道主要有以下四种,每种渠道仅列举部分代表企业或业态。

在以上四个象限里,阿里要向何处去?谁是阿里的朋友,谁是阿里的敌人呢?在我看来,阿里选择了拓展线下商户作为未来的方向。

过去的20年,阿里在线上笼络扶持了一大批商户,自己也成为最大的线上市场。而未来20年,阿里还要在线下笼络一批商户加入自己的体系。

然而,阿里并没有大肆建立线下市场、招揽线下商户入驻。对阿里来说,建立线上市场,为线上商户聚集流量,只是为线上商户赋能的方式之一。对于线下商户而言,阿里并不会照搬线上的做法,而是结合线下商户的痛点,为他们提供其他赋能手段。

这正是马云不把阿里称为“市场”,而是称为“赋能平台”的真正深刻之处。马云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市场”的形态,而达到了“市场”的本质。

为此,我把阿里的战术动作总结为“两翼防守,中间出击,多路夹击”。

首先,在两翼防守方面,2015年8月,阿里投资苏宁云商,在“线上商户”领域布下一子,对京东贴身防守。其次,2017年1月,阿里收购银泰百货,在“线下市场”领域对万达广场步步紧逼。

其次,在完成了两翼防守后,马云在2016年12月的云栖大会上,正式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向“线下商户”进行中路出击。2017年11月,阿里重金投入大润发、欧尚的母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此外,阿里还战略投资酒店商超信息系统服务商石基信息、收购石基零售38%股份,入股连锁超市三江购物、新华都、联华超市,开设全国第一家无人超市。

此外,为了牢牢抓住这些线下商户,阿里为之赋能的不仅仅是流量,还采取多路夹击的策略,为之赋予金融服务能力、物流能力、计算能力、科技能力等。

马云曾放出豪言,“如果银行自己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后来遇到了重重困难,突然发现,安静的做一个市场多好,干嘛亲自上场与商户斗争?于是蚂蚁金服调整战略,“我们不希望再做一家最大的金融机构,希望做一个金融的平台”。同样,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菜鸟网络自己不送任何一件快递,也是物流服务的平台,阿里云是计算能力的平台、阿里研发的无人便利店也在积累科技能力。这些布局,都是为了给线下商户赋能。

在阿里的心目中,未来的新零售,应该既包括线上商户,也包括线下商户,应该既有网购一样的便利,又有逛街一样的体验。此时,阿里的野心,已经不只于线上的市场,它要成为线上线下商户的赋能平台,他要成为消费品流通的必经之路。

3、阿里的隐忧

2017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之后,互联网大佬们的两个饭局传遍网络,而这两个饭局都没有马云的影子。恰好湖畔大学已开设了三期,又赵薇被证监会处罚,于是网络上再次把阿里和一家书院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说阿里的本质是“市场”,在汉语中,市场的“市”字有几种含义:

1.做买卖或做买卖的地方;

2.买;

3.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发达的地方;

4.一种行政区划;

5.中国人民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单位。

由此可见,交易带来繁荣,也带来规则和权力。

如果有一天,阿里真的成为消费品流通的必经之路,他无疑会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将对无数人、无数商户拥有巨大的权力,必须承担起制定规则的重任。

而制定规则的权力,以前属于政府。

阿里要做赋能平台,做赋能平台就要构建商品流通的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原本属于公权力的范围。

建立线上市场奠定了阿里过去20年的辉煌,构建赋能平台事关阿里未来20年的成败,而如何对待赋能平台带来的权力,则事关阿里的结局。

当然,这不仅是阿里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政府和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当下的信息时代,乃至未来的智能时代。每一次技术的重大革新,都会带来基层设施的重建,于是引发权力的重构。

与此同时,政治的形态,社会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

处理不好此中关系的社会,将在商业与政治的激烈碰撞中衰落,而找到和谐共存之法的社会,则将如17世纪的英国一样,引领社会的进化。

百度的本质

1、百度的本质

百度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大多数人会想到“搜索”。百度首页上那个鲜明的搜索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搜索框只是百度和用户交互的工具,并不是百度的本质。

百度说自己是“连接人与信息”,我且不说这有没有攀龙附凤之嫌,但就这个表述本身,至少说明一个问题——百度不生产信息,只是信息的搬运工。

从这个角度看,与百度类似的角色有很多,比如公告栏、报纸。还有一本杂志叫《读者文摘》,上面每一篇文章都是“摘”来的,但这本杂志却读者众多。

一本《文摘》顶多十几篇文章,杂志里不是每篇文章读者都想看,翻一翻就能找到想看的。一套《合订本》最多几百篇文章,也可以通过目录筛选。然而如果一本杂志收录了1000万篇文章,你要怎么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就连目录本身可能也有10000页。

此时,另一个可行的方式,就是给你一个搜索框,这就是百度所做的。

因此,百度与一本杂志并无区别,只不过《百度》杂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厚,它包含的文章数以十亿计,必须给读者提供一个搜索工具来找到感兴趣的文章。

所以,百度的本质与杂志一样,是一个媒体。

2、百度的兴衰

很多人认为,是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我认为技术进步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原因是社会需求的升级。二者往往交错前进,需求引发了新技术,而技术又催生了新需求。

百度的兴起离不开搜索技术的进步,也离不开互联网用户的需求。

互联网在90年代进入中国时,用户不多,网络上的信息也很少。90年代末互联网开始普及,互联网上的内容也开始爆炸性增长,人们需要更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2000年百度成立,随后逐渐成了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入口。

然而,当互联网上的内容继续增长时,网民们发现,百度搜索到的文章成千上万,仍然让人不知所措。所以到了2005年前后,在某些领域,开始出现专业的垂直媒体,由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工筛选更高质量的文章,呈现给读者。比如2005年,汽车领域的著名垂直媒体汽车之家成立。

到了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手机的便携性让微博、视频、音频等媒体形式有了更适合的场景,网络上的信息数量、含量、形式进一步增加。信息含量的增加,让新浪微博、喜马拉雅、秒拍等媒体也能形成一个小生态,有了独自存在的条件,就像当年的垂直媒体一样。另一方面,对于视频、音频的搜索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像文字一样搜索,这也限制的百度的作用。

随后,互联网上的信息继续爆炸,靠用户自己看、自己挑、自己搜,仍然不够方便。于是2012年,基于智能推荐算法的媒体今日头条成立,百度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此外,智能手机的普及还有一个影响,线上的互联网世界和线下的实体世界开始融合。2014年前后,阿里在“赋能平台”的思想下提出了“新零售”战略,赋能线下商户;腾讯也提出了“连接一切”的口号,在线下建立触达用户的触点。反观百度,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度作为中国曾经最重要的媒体之一,地位开始动摇,其市值也与阿里、腾讯渐行渐远。

3、百度的突围

百度的本质是媒体,只不过是用了搜索算法的媒体。因此百度有两面,一面是媒体,另一面是算法。如果把媒体比作钉子,把算法比作锤子,那么百度就是拿着算法的锤子,砸媒体的钉子。

在2000年前后,正当媒体行业出现变革,百度掌握着算法锤子,无往而不利,一举把自己砸成了中国第一大的媒体。然而到了2012年前后,随着互联网信息量、信息形态的变化,百度搜索算法的锤子没那么灵光了,反而今日头条拿着另一个锤子——推荐算法,占据了上风。

于是一个问题摆在了百度面前——如何突出重围,再获新生?

我猜此时百度内是出现了两派的,一派是媒体派,一派是算法派。

媒体派的人想,百度是一家媒体啊,媒体这个钉子还要继续砸下去,但是搜索算法的锤子不行了,咱们换个锤子。百度也的确试图换锤子,2014年,百度推出新版首页,其中悄然上线类似今日头条的推荐功能。然而,此时用户已经形成了牢固的认知和使用习惯,百度就是搜索,今日头条就是推荐,百度再难撼动今日头条的地位。直到2017年,传出百度想收购今日头条失败,应该就是换锤子的最后一次尝试。

另一方面,算法派的人想,百度是一家算法公司,不是算法这个锤子不行,是媒体这个钉子不行,咱们换个钉子。何况,李彦宏就是执掌搜索算法这个锤子的,如果真换个锤子,那不是要改朝换代了?

最终,算法派占了上风,百度要拿着算法的锤子,找一个新钉子——自动驾驶就是这个新钉子。

4、百度的隐忧

2016年Google的AlphaGo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引爆了AI的热潮。当时百度急于找到下一个钉子,既然百度对标Google,进军AI就在情理之中。何况汽车据说是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百度错失了智能手机,怎么能再次错过智能汽车?于是,百度推出了Apollo计划,高调进入无人驾驶。

如果一位米其林大厨,因为刀工精湛,就去做外科医生,你会不会觉得不靠谱?实际上百度就这么做了。

尽管百度擅长算法,但本质上仍是一家媒体公司,转型做自动驾驶汽车,跨度不可谓不大。从2017年到2018年,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自动驾驶事业群负责人邬学斌等高管的先后离职,虽然又有陆奇的加盟,仍说明百度这一次转型困难不少。

造成困境的原因,我认为是尽管从BAT中掉队,但百度没有正确总结经验,导致没有为转型AI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

百度的掉队始于智能手机普及,百度可能以为是因为没重视新一代互联网入口,所以此次如此重视智能汽车。但我认为真实的原因是百度忽视了互联网开始与线下深度融合的趋势。

当马云意识到,阿里平台上的全部商品交易量,也只占全国消费品零售交易量的10%时,他提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战略。当马化腾意识到,微信、QQ虽已占据用户大部分线上时间,但还有更多的时间消耗在线下日常活动,他提出了“连接一切”的战略,为的是在线下触达用户。

百度呢?尽管手机百度APP达到了极高的占有率,但当人们通过手机吃饭、打车、看病、逛街时,都是在用阿里和腾讯的产品,谁会想起百度?

所以,如果百度转型AI后,仍然仅重视提高线上业务的效率,忽视与线下资源的融合,那么这次转型依然救不了百度。

5、百度的机会

其实百度作为一家媒体公司,如果定位于线上线下融合,那么百度的AI战略原本有很好的切入点。

在互联网媒体大行其道的时候,很多传统媒体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有一家线下媒体仍然稳如泰山,甚至逆势而上,那就是分众传媒。但分众传媒也有一个缺陷,互联网数字营销能知道用户看没看、点没点,能够精确获知广告投放效果,但分众传媒的楼宇电梯广告只能显示,却没法获得反馈。所以在2016年底,分众传媒宣布推出具有高精度摄像头、人脸识别等功能的新一代互动屏。

既然百度要转型AI,如果通过人脸识别等手段,将百度的线上流量、线上触达能力,与分众传媒的线下流量、线下触达能力融为一体,会不会创造出更加精准的营销效果?

或者,如果百度采用类似的摄像识别技术,用自己的AI能力、线上大数据能力,为众多线下大大小小的媒体赋能,会不会构建出一个无所不在的媒体帝国?

今天的百度转型自动驾驶,仍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未来的百度走向何方,不知会否应了那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BAT的秘密

阿里、腾讯、百度,分别号称是“电商”、“社交”、“搜索”,而其本质,则分别与市场、电话局、杂志无异。由此可见,人类的需求亘古未变,但每一次技术变革都赋予其新的形态。BAT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升级传统商业活动的典型代表,但在BAT之外仍有大量的传统行业,等待拥抱信息技术,焕发新的光辉。就像牛文文说的——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但所谓重做,不是将传统行业取代或颠覆,而是用信息技术优化、升级传统行业,为之赋能、助之连接。因此要尊重产业原本的一些规律,纯粹互联网思维不一定适用。

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互联网公司只需要通过线上接触用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全部服务,远如新浪、网易,近如BAT,皆是如此。但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互联网企业。但我不会拦在其中,屏蔽你们双方,左手买、右手卖,坐吃价差(是谁不说了)。用户以前直接找你,现在还是直接找你。

阿里的“赋能平台”是“点”,腾讯的“连接一切”是“线”,点、线结合连成网,成为信息和资源流通的管道,即所谓“互联网是新一代基础设施”,企业使用基础设施,就要付出代价——这就是阿里和腾讯的全部秘密。

掌控基础设施,也就掌握了权力。而这种权力,不应该属于某一家企业、某一小撮人,而应该属于公权力。掌控基础设施,同样也就产生了义务,要维护道德、保障秩序。如何运用公共权力、履行公共义务,这将是阿里和腾讯未来最重要的课题。

然而阿里和腾讯都想掌控整张网,做点的想连线,连线的也想设点,这就导致了对彼此业务的入侵,做平台的也在做工具,做工具的也在做平台。腾讯奚落阿里,说自己是“去中心化的赋能”,阿里反击腾讯,也可以说自己是“更精准的连接”。

然而最终谁也不可能吞并对方,反倒还会在各个垂直行业生长出很多“局域网”,与阿里腾讯的“广域网”既共生共荣、又分庭抗礼,它们将共同创造一个数字空间里的平行世界。

中心与分布之别、效率与公平之辩,也就孕育其中。

本文源自格隆汇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