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康有为曾云:学者欲能书,当得通人以为师。然通人不可多得,吾为学者寻师,其莫如多购碑刻乎!

扬子云曰:“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

若我们能够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并能将其尽得于目,盖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断非枯守一二佳本《兰亭》《醴泉》所能知也。

但是,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一纸古物尚且难得,千碑更是不易购,更加不易见。

那么,我们又应当怎么做呢?

如果得一碑便握要以图之,择精以求之,得百碑亦可成书。

虽天才驽下,无不有立,若其浅深高下,则仍视其人耳。  

今世所用号称真楷者,六朝人最工。盖承汉分之余,古意未变,质实厚重,宕逸神隽,又下开唐人法度,草情隶韵,无所不有。晋帖吾不得见矣,得尽行六朝佳碑可矣,故六朝碑宜多购。  

鲁迅就曾日复一日的抄碑,形成了大量的“碑录”手稿。

周作人后来回忆鲁迅当年的抄碑岁月:“他抄了碑文,拿来和王兰泉的《金石萃编》对比,看出书上错误的很多,于是他立意要来精密的写成一个可信的定本。

下面,我们今天要学的《吴郡造维卫尊佛记帖》也被收纳在内。

南朝石刻反书 古拙质朴的南朝刻石二(1)

吴郡造维卫象记石象约高二尺五寸。文刻象背。高九寸,广四寸。三行七字,正书。在浙江会稽五云门外妙相寺。齐永明六年太岁戊辰於吴郡敬造维卫尊佛

南朝石刻反书 古拙质朴的南朝刻石二(2)

南齐 永明六年 吴郡造象记一该碑录后面附有跋文一叶,文字如下:南齐妙相寺造象题字右造象题字在山阴县妙相寺。文三行,正书,径八分。嘉泰《会稽志》载此维卫尊佛,“佛”作“像”。云齐石佛像铭十八字,笔法亦工,在会稽石佛妙相寺。案《元和郡县志》云:后汉顺帝时,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自晋至陈,又于此置东扬州。隋改吴州,又为越州。此南齐石刻而称吴郡,则当时亦有改并之事,为诸书所未载欤?《两浙金石志》一吴郡造像记

《始兴忠武王萧憺碑》。该碑为著名文人、东海徐勉撰文,吴兴贝义渊书写,郜元上石,丹阳房贤明刻字。碑文为楷书,房贤明于南朝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八日刻。

南朝石刻反书 古拙质朴的南朝刻石二(3)

在南京市尧化门外东花林村。今拓本为故宫藏清拓本,纵331cm,横130cm。楷书36行,行86字,原有3000余字,额正书《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今多漫漶,早期拓本存二千五百余字,仅存三分之一,可谓洋洋大观。

南朝石刻反书 古拙质朴的南朝刻石二(4)

第 2 页

此碑结字平正公稳,气势浑厚大方,是南朝丰碑大碣的典型。康有为谓此碑为“峻美严整之宗”。又说:“《始兴王碑》如强弓劲弩,持满而发。”又说:“意象雄强,其锐,直与率更(指欧阳询)《皇甫君碑》无二,乃知率更专学此碑。”率更是否学过此碑,不敢武断,但从此碑碑额来看,苏轼书法似更接近一些。

南朝石刻反书 古拙质朴的南朝刻石二(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