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6月22日讯 6月21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取得重要突破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浮系统是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下称《纲要》)中提到的一项重要技术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同被列入《纲要》的还有一项前沿技术,即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的研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超级高铁为什么能悬浮?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超级高铁为什么能悬浮
长江日报-长江网6月22日讯 6月21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取得重要突破。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浮系统是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下称《纲要》)中提到的一项重要技术。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同被列入《纲要》的还有一项前沿技术,即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的研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这项技术还要多久走进大众生活?未来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什么是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
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实际上是一种超导磁浮列车,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管运输系统中超高速运行的特殊交通工具。它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运行速度远超轮轨式高铁列车,时速可达600千米至1200千米,甚至有人断言能够达到4000千米以上,所以也被称为“超级高铁”。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空气压缩和磁浮,即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管道内,通过在火车运行方向抽取管道内的空气,形成接近真空的状态。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就像是一个肺活量超强的巨人在用力吮吸吸管里的火车一样,列车便如同被发射的炮弹从甲地被“吸”到乙地。磁浮和真空还能基本消除空气阻力和摩擦产生的阻力,进而实现高速运行。
高速、环保、低噪音……“超级高铁”被视为继汽车、轮船、火车和飞机之后的人类“第五种交通模式”。
“超级高铁”已经酝酿多年
事实上,十几年前我国就开始了对“超级高铁”的研究。
在2004年12月,我国召开了由8名两院院士参与、多名国内权威专家出席的“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研讨会;2005年,牵引动力专家沈志云院士撰文阐述了真空管道高速列车的技术方案和实现途径。
2011年,西南交通大学研发出“真空管道磁浮车实验系统”,系统压力达到0.012个标准大气压,这是全球第一个同时结合真空管道、磁浮及线性驱动技术的完整真空管道试验设备。
2014年,西南交大建成全球首个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浮列车环形实验线平台和国内第一个载人高温超导磁浮环形实验线,研究并验证了“真空管道 高温超导磁悬浮”的可行性,列车测试速度达到了400千米/小时。
2017年8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宣布,研发人员正在开展“高速飞行列车”的项目攻关。该项目结合超声速飞行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使列车时速有望高达4000公里。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国内超级城市群便能形成1小时经济圈。
2018年12月,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低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铁路战略研究”项目启动。该项目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优势资源,对低真空磁悬浮管道交通方式开展战略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研究。
报道称,项目开展对推动我国轨道交通技术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和“科技强国”发展战略,抢占未来交通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具体举措。
车速能够达到多快?
航天科工第三研究院高速飞行列车项目技术负责人曾介绍,未来项目落地将按照最大运行速度1000公里/小时、2000公里/小时、4000公里/小时三步走逐步实现。
时速2000公里是什么概念?普通民航客机的飞行速度为每小时500~800公里,一般战斗机时速为800~1600公里。一旦实现了时速2000公里,今后重庆到北京,1小时就能到达。
如果真空管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时速达到3000公里,就比飞机还快。相当于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只需要1个小时。
如果列车运行速度能达每小时4000公里,不仅比普通高铁快10倍以上,相比民航客机也快了5倍。有了它,住在北京的人早上7点多出门,可以从容地前往武汉参加10点钟的会。
作为下一代交通系统,“超级高铁”正在酝酿发酵一场能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技术变革。这一切,不仅会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也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加快国内资源配置,形成超级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
还有多久能走进大众生活?
不过,要让真空管道高速列车实际运行,仍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2019年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目标更实际些,是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也没有公布速度。
从技术上说,超级列车的技术亮点之一是“真空管道”,但要排出管道内的所有空气实非易事;车厢逆向排出压缩空气,产生的高热量还可能损坏乘客舱及相应设施。从安全性来讲,要在真空隧道中保持乘客舱的供氧和通风很关键,一旦出现压力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此外,过高的造价、是否能够达到设计时速等,也是经常被业内专家诟病的焦点。
目前来看,尽管测试结果难料,但这一大胆举动本身,代表的何尝不是人类不懈追求科技进步、努力超越现实的前瞻性思维和探索精神。(记者李玉莹整合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等)
【编辑:邓腊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