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肇城轨建议(四年建言广佛肇城轨)(1)

连续第四年在广东省“两会”上提出关于广佛肇城际轨道建设的建议,今年连任省人大代表的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木生,已在脑海中“存”有一张大湾区城轨路线图。

广东今年第二次将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吴木生仔细阅读报告后着实兴奋,他领衔提交了两份关于城际轨道建设的建议,除了建议加快广佛肇城际轨道连通广佛南环线和广佛地铁网,还建议增加肇庆至广州班次、降低城轨票价,以拓宽沿线客流,方便市民出行。

由于公司总部在肇庆、分部在广州,吴木生也算是城轨上的常客。“从肇庆往东出发,到佛山西站可以通过广佛南环线到广州南,也可以在佛山市坐广佛地铁线”,吴木生向南都记者比划着,“这样就有助于形成城轨与地铁网的纵向、横向联系,推动实现‘轨道上的大湾区’。”

广佛肇城轨建议(四年建言广佛肇城轨)(2)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木生

提速验收广佛南环线以连通广佛肇城轨

2016年3月,广佛肇城际轨道建成开通,在佛山西站通过借用广茂线通道进入广州(流花)站。早些年经调研,吴木生就发现,由于广茂线通道是国铁列车出省通道且为单线、通行能力有限,限制了广佛肇城际轨道列车进入广州站开行班次。他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广佛肇城际轨道列车肇庆至广州(流花)站班次仅6趟,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第一年提交关于广佛肇城际轨道的建议后,吴木生明显意识到,这是群众民生之所需,便开始逐年关注并推动其改善升级。为了准备今年的上会建议,吴木生与三名肇庆代表团的连任代表,在肇庆市交通运输局的支持下,再次前往广佛肇城轨的肇庆总站客运段开展调研。

调研发现,因广湛高铁广州段及广州白云站工程开始建设,工期为3年,佛山市街边站—广州站间各站及三眼桥通道将于今年3月底拆除。拆除后,广佛肇城际轨道列车既不进广州(流花)站,也不能到达广州南站,而在佛山西站终止,这将对肇庆市民乘坐城轨进入广州中心城区带来明显不便。

“如果要将广佛肇线从佛山西连接广州南,就需要加快开通广佛南环线。”吴木生表示,广佛南环线项目起于佛山西站,终于广州南站,于2013年9月30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进入静态验收问题库整改及销号阶段。

基于这一项目建成,吴木生建议加快广佛南环线项目验收等工作,争取在今年3月前连通广佛肇城际轨道,使广佛肇城际轨道能通过广佛南环线进入广州南站,畅通肇庆与广州互联互通,并通过广佛环线直达东莞、惠州等地,极大方便肇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往来。

同时,他建议通过多方联动,确保佛山地铁3号线项目开通至佛山西站时,同步连通广佛肇城际轨道运营,增加肇庆通过广佛肇城际连通广州的交通渠道,进一步方便肇庆市民通过广佛地铁网络进入广州,满足肇庆进一步融入广佛肇1小时黄金生活圈。

适当降低票价、增加班次助推“公交化”

由于在广州有分公司,吴木生几乎每周都会到广州一趟,或乘高铁、坐城轨,或选择其他方式,这也成了他开展调研的重要途径。“坐城轨挺舒服,列车环境很干净,人流不多。我从肇庆火车站出发,到广州流花站,1小时05分,再坐地铁5号线就能转到我们分公司”,吴木生表示,“就是价格有点偏贵”。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探索“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吴木生告诉南都记者,在其公司不乏来自广州、佛山、肇庆、珠海等湾区城市的人才,“有的人每周要回两趟广州、佛山,甚至每天回一趟佛山,建好城际轨道对我们肇庆甚至大湾区吸引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有很大帮助。”那1小时左右的城轨运输时间,吴木生时常会用来办公。

据吴木生了解,广佛肇城际轨道规划设计初衷为致力于打造实现公交化运营模式。目前,肇庆至广州(流花)站班次仅6趟,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票价偏高,市民乘坐城轨出行积极性不高,乘坐率偏低,未能充分发挥城轨的优势,或导致班次越来越少。

南都记者从肇庆市交通运输局于2019年7月针对吴木生向肇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的相关建议复函了解到,自广佛肇城际开通运营以来,根据客流、线路特点等情况,珠三角城际轨道公司已于2016年、2018年两次对相关票价水平做优化调整。

吴木生对比过,广佛肇城际轨道肇庆至广州单程票价为65元,站、坐票同价;乘坐高铁、动车,肇庆至广州单程票价为25-45元,站、坐同价;乘坐客运车,肇庆至广州客车单程坐票票价为45-60元。他在建议中提出,肇庆至广州城际轨道票价与高铁、动车票价及客运车票价相比略低为好,可适当调整至25-35元。

此外,他建议在广佛肇城际轨道连通广佛南环线和广佛地铁网后,进一步增加肇庆至广州班次,实施公交化运营,切实方便市民交通出行。

连任省人大代表后,吴木生不断总结经验,更深入地学习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对所关注的要点加深理解,以提出更好的建议。“通过代表建议,可以推动城市规划完善升级并加快实施。对‘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我充满信心。”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杨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