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火了
眼下正是“金三银四”春招季,有数据显示,作为就业主力,95后在职业选择上非常喜欢“扎堆”互联网。其中,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行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他们看中的是什么?
短视频热催生新职业
95后就业更多选择
在北京一家短视频内容制作公司,负责人同时也是短剧演员的丁俊云,正在和其他演员们一起化妆。
4年前,她辞职创业投身短视频制作行业,那时还没有太多影视专业的毕业生。这几年,她明显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行业。
北京某短视频制作公司负责人 丁俊云:几乎每天都会见编剧和编导,每天都有个十几、二十几份简历过来试稿。好的编导,年薪能到80万元-100万元,刚刚入门的编导,我们觉得他网感不错,月薪也得1万元。
除了编剧和编导,一些科班出身的演员,也开始投身短视频行业。陈秋平和张丁化都是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后,现在都转到了短视频行业。
短视频演员 陈秋平:短视频的机会其实挺多的,收入肯定也会可观一些。因为确实现在拍戏可能是上千、上万人去争一个小角色,也不一定能演得到。
短视频演员 张丁化:刚开始拍的时候那个短视频号是7万粉丝量,拍完前两个视频,一晚上从7万涨到了50万粉丝。
年轻人热衷灵活就业
数字文化产业吸引力强
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个人利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政策的支持、市场的日渐成熟,让更多年轻人开始灵活就业,凸显自我价值。
陈苏娅是纪录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上学期间在视频平台上传自己的生活日常,赢得了不少粉丝的喜欢。毕业后,她选择做一名专职的“视频创作者”。
视频创作者 陈苏娅:毕业的时候我有考虑是否找一个公司上班,去给别人做IP,我当时也面试了几个公司,拿到了录取通知,但是我在跟面试官交谈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与其给别人做IP,比如做些短剧、纪录片、短视频,倒不如抓紧这个比较好的时候做自己个人的IP。
新职业自媒体的变现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我了解到的就有直播带货、做自己的品牌,除了个人IP还可以做一些衍生的实用的品牌,可以拿去售卖,还有平台分成。不过最主要的,我现在可能还是靠接广告。
像这样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已经成为了灵活就业的主力军。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都超过了16%。
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 曾湘泉:数字文化产业,包括直播、游戏、电竞,还有文学平台,以及音乐、动漫、美术平台,这些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大学生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其实可能不愿意去做传统的生活服务业,但是愿意做现代的数字文化产业,所以其实这个也扩大了很多就业。
(来源:央视财经)
39.2万亿元,这是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与此同时,根据《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伴随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更广泛的人才需求成为数字化进程题中的应有之义。当数字经济遇到乡村人才,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近期,《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一批在农村悄然兴起的新职业:数据标注员、植保无人机飞手和记录乡愁的短视频创作者,作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缩影,他们的职业故事呈现着数字经济下乡村的新图景。
记录有温度的“乡愁”
她叫沈丹,但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在抖音平台,她的名字叫做“乡愁”,这个记录农家日常生活、乡村风物美景的账号获赞1.8亿,粉丝数量超1900万,连沈丹自己都笑称“稀里糊涂就火了”。
“因为没有可依靠的墙,就把自己活成一座山。”历经离婚、创业失败的挫折,2018年1月22日,沈丹在回乡的路上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作品。
路上,她只有一个想法:“回家,回到那个有妈妈亲手煮的饭菜,有家人,有乡亲的家乡。”这也是她为何给自己取名“乡愁”的原因。
也许刚开始回乡时,沈丹的周遭还充斥着“混得不好才回来”的声音,但她渐渐发现,“出门打工讨生活”不是唯一的出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留下来,记录一段段带有温度的“乡愁”也可以成为乡村青年的新选择。
从回到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的那天起,沈丹记录着乡村生活的平凡琐事、女儿的成长以及农村的美食美景,在不断的“催更”声中,许多粉丝留言询问:“你们村里有没有农产品可卖?”直到这时,沈丹才意识到,“噢,原来这里还可以卖东西。”
“我们能不能把自己村里的好东西推介出来?”2021年5月,这个萦绕在沈丹心中多年的疑问终于迎来了肯定的答案:花费两年时间筹备的“丹心可鉴”茶叶终于面世。
两年的时间里,她一家一户地指导村民如何管理茶山统一标准,还在村里租了厂房作为茶叶生产基地,牵头成立筑梦乡愁农村合作社将资源整合。
茶叶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欢迎,不仅销往国内各地,还远销新加坡、美国等地。
随着第一个产品大获成功,越来越多的邻村、省内甚至外省的农户纷纷联系沈丹,希望她能够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沈丹告诉记者,她希望“授之以渔”,让每一个村落都能推出属于自己的“乡愁”。
2022年2月14日,抖音发布《乡村数据报告》:过去一年,抖音乡村相关视频增加3438万条,获赞超35亿次;全国网友累计打卡122万个村庄。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的万粉乡村创作者同比增长10%,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贵州和广东。“80后”成为乡村内容创作的主力军,占比达42%。
沈丹坦言,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乡村青年意识到,返乡不是“混的不好才回来”,在家乡也能有一份事业,一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的事业。
到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需求量近100万人
春意萌动,万物复苏。
早晨5点半,骆斌匆匆起床准备奔赴今天的第一单:为180亩蚕豆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
从早上一直干到下午,任务顺利完成。“平常人工作业的话,按一天8小时算,大概一天只能打30亩左右。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作业,这都多亏了它。”
骆斌口中的“它”指的是植保无人机,这个拥有四个螺旋桨,长宽各1.5米左右的大家伙,已经成为了他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2016年,28岁的广东省河源市双华村村民骆斌通过电视广告第一次认识了植保无人机,“当时觉得很神奇,就想自己也试试看。”
经过两个多月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培训,骆斌拿到了AOPA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成为了一名植保无人机“飞手”。
既当“农民”,又当“飞手”,在农闲时间“接单干活”,骆斌成了拿着双份收入的“斜杠青年”。
骆斌告诉记者,对于农民“飞手”来说,虽然在飞行原理、气象学、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上需要颇下一番苦功,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从业优势——与农田打交道的经验和对农户迫切需求的理解。
由于植保无人机喷洒的药剂通常以雾化的形式出现,因此最佳的打药时间往往是日出前或傍晚时分。“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尽快赶到农田,我夏季一般4点半左右起床,冬天5点半左右。”
据人社部发布的《无人机驾驶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无人机驾驶从业者总量达数十万人。就业领域以影视航拍、农林植保、电力巡检、航空测绘为主,这四大领域的从业人数超过总数的55%。
IDC(国际数据公司)数据分析显示,预计到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人才需求量近100万人。
在骆斌看来,无人机飞手之所以“吃香”,一方面是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远高于人工,可降低成本,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农忙时节“请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2021年年初,骆斌离开老家前往福建莆田赤港华侨农场,成为一名全职飞手。除了平时接附近村民的散活儿,他还可以通过手机上的“信田农服小程序”接单服务其他农户。
在无人机领域从业近10年的林叶熊正是这个小程序的开发者和运营者。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了解到植保无人机的优势所在,对植保无人机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植保无人机业务已经进入到社会化专业服务阶段,形成了以公司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的市场格局。”
2022年人工智能训练师有望达500万
在陕西铜川赵家塬村的一家杂货小铺里,目送顾客离开的张黎娜再次将目光收回到柜台前的电脑屏幕上,“选择标签、拉框打点、标注类别、提交”,伴随着干脆利落的鼠标声,一个为全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判断障碍物的标注任务完成。
三年前,在家带孩子,闲时帮家里看店的张黎娜对数据标注员这个身份还很陌生。经朋友介绍,抱着“不会被骗了吧”的想法,她参加了一周的基础培训,正式上岗的当月她便拿到了作为数据标准员的第一份工资:2000元。
说是上岗,其实就是在家里的杂货小铺里多放置了一台电脑。用张黎娜的话说,这份工作的基本门槛只有“两样”,一样是闲暇的时间,另一样就是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
据去年11月底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显示,人工智能训练师是指使用智能训练软件,在人工智能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及其他辅助作业的人员。该职业包含两个工种,数据标注员就是其中之一。
AI数据服务平台龙猫数据副总经理龙凡告诉记者,目前数据标注行业主要分为三大领域:图像感知、语音识别、语义识别。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数据标注行业已然成为了人工智能算法的基础设施。“整体来说,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人工智能的实现效果20%取决于算法,80%取决于数据。因此数据的精准程度能够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数据标注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不饱和的状态。”龙凡表示,从广度来说,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融合,人才缺口被迅速拉大;从深度来说,算法在实际应用层面的垂直化发展也意味着对数据标注行业的要求从粗犷逐渐走向精细,对技能熟练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据人社部官网信息显示,预计到2022年,人工智能训练师国内外相关从业人员有望达到500万。
随着项目的更迭,张黎娜经手的项目也从简单的2D平面拉框到3D立体标注,她笑着告诉记者,“我没有被时代淘汰,相反,每遇到一个新的项目,我都在不断学习。我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份工作让我们这些‘宝妈’与社会接轨,不仅收获了一份收入,也提升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
(工人日报 记者李逸萌)
数字经济呼唤人才支撑
互联网招聘平台拉勾近日发布的《2021年互联网人才招聘白皮书》显示,企业“招好人”的需求已大于“招到人”,互联网行业的人才战略正在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建立和完善新职业标准,能有效加快“数字人才”进阶步伐。
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等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新职业培训教程日前发布,教程紧贴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和数字技术人才职业活动特点,突出技术创新、实践应用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帮助数字技术职业人员改善知识结构、掌握数字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人社部还出台《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办法》,颁布智能制造等10个国家职业标准,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和依据。
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数字人才堪称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人才的巨大缺口和发展不平衡。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分析指出,中国数字化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伴随着全行业的数字化推进,需要更广泛的数字化人才引入。
除了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数字化人才在产业和地区的分布失衡也对中国数字化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数字人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数字化人才产业分布不均衡,数字化人才集中于第三产业,数字化就业岗位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占比较低。
推进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数字经济劳动力供给水平,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
数字人才队伍是中国在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构建数字人才的新职业标准只是国家推进数字人才发展的一个侧面,有关方面正在多措并举提高数字人才素质和水平。例如,人社部批复设立的中国首个数字经济人才市场近日在重庆挂牌投用,将打造成高端数字经济人才培育基地、全国数字经济人才输送交流平台。
还应加强数字人才发展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数字人才发展环境,推进数字化转型,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就业结构升级,为数字经济不断发展蓄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期编辑:甘皙 程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