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封来自长沙的信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写信的人是杨开慧的闺中好友李淑一。

对于李淑一,毛主席是非常熟悉的,不仅因为他是杨开慧的好友,也因为他之前牺牲的丈夫柳直荀,曾经是毛主席的战友。

青葱岁月,眨眼过去。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

毛主席至今还能回忆起当年他在长沙居住时,与李淑一两家人经常走动中欢乐的场面。

后来,杨开慧与柳直荀在革命战争中先后牺牲,毛主席又因为革命事业离开了湖南长沙,两家人便很少走动了。

其实,这不是李淑一在建国后,主动给毛主席写的第一封信,她在1959年还写了一封信,并且在两封信中分别各提了一个要求,毛主席只同意了一个。

那么,这两个要求是什么呢?毛主席又为什么只同意一个要求呢?

这一切还要从那一代革命先烈们荡气回肠的爱情说起……

一 、革命年代的爱人

李淑一和杨开慧认识于1920年,当时她们都在长沙福湘女中念书,因为杨开慧思想进步,学习刻苦,生活朴素,为人乐观开朗,李淑一被她开朗的情绪所感染,逐渐与她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2)

当时两人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年轻的李淑一和杨开慧分享着各自青春的美好。

杨开慧告诉她自己与毛泽东的美好爱情,李淑一真心实意地祝福杨开慧,她也希望自己也能够找到一个让她满心欢喜,只属于自己的爱人。

不久之后,杨开慧嫁给了毛泽东。

出嫁时,杨开慧抛开世俗传统观念,没有坐花轿,也不要嫁妆,也不用媒妁之言,仅仅拎着一个皮箱子,就这样义无反顾的嫁给了毛泽东。

结婚后,两人感情十分要好,有一天,杨开慧特意给自己的好友李淑一说,毛泽东给她填了一首《虞美人》。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3)

因为杨开慧非常重视李淑一这个好友,还将这首只属于她和毛泽东的词给李淑一看了。

其实,当时听说杨开慧要和毛泽东成婚了,李淑一还是有些伤感的,这意味着杨开慧不能再和她一直待在一起了。

不过,看着杨开慧满心满眼都是毛泽东,过得十分幸福的样子,李淑一也收起来淡淡的伤感,真心祝福她。

杨开慧虽然已经成婚,但是她非常珍惜李淑一这个朋友,她将李淑一寻找志同道合爱人的事情记在了心里。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4)

杨开慧知道毛泽东的战友柳直荀是一个思想开明、忠诚忠心的好人,长得一表人才,她给毛泽东说了这件事情之后,两人就撮合了杨开慧和柳直荀。

本以为两人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没想到杨开慧和柳直荀一见如故,双方对彼此都很有好感。

当时,柳直荀一边读书,一边开展爱国运动,也时常会寄一些相关材料给李淑一,在柳直荀的影响下,李淑一也慢慢参加一些进步的学生运动,他们的感情在日渐交往中越来越深。

1924年,李淑一和柳直荀结婚了。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5)

李淑一和杨开慧各自结婚后,她们的生活内容基本是一致的,照顾好自己的小家,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等,他们两对小夫妻都各自彼此深爱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婚姻充满美好期待的、是幸福的。

只是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家庭注定需要扛下沉重的历史使命,这种浪漫既充满着幸福,又充满着血色。

当时因为革命战争,毛泽东去了井冈山参与革命战斗,他与杨开慧经常会以诗词寄托思念,只是甜蜜的日子终究是短暂的。

有一次,远在长沙的杨开慧很是思念毛泽东,便写了一首怀念“远行人”的《偶感》,表达她对毛泽东深深的想念。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6)

只是思念终成空,这首词还未到毛泽东手上,杨开慧就被敌人抓捕了。

当时形势非常危急,杨家人一直在营救杨开慧,他们四处寻求帮助。

最后敌人决定对杨开慧网开一面,提出要求:只要她能够声明脱离毛泽东,那就可以活着离开。

杨开慧是刚毅的,从她义无反顾仅拿着一个箱子就嫁给毛泽东,婚后坚定地支持毛泽东的革命事业,就可以看出来,她不会答应敌人的要求。

1930年11月14日下午1时,在一声悲鸣的枪响下,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7)

而在杨开慧牺牲两年后,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也在湖北牺牲了。

同样的危险,李淑一也曾遇到过,但是李淑一是幸运的,在家人的四处打点营救下,她最后活下来了。

毛泽东和李淑一所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妻子或自己的丈夫已经逝世。

长时间的盼望,等来的是满眼的失望,柳直荀就这样走了,留给了李淑怡一个人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李淑一独自带着孩子艰难地生活着,但她没有放弃与柳直荀的约定,一定要让孩子们上大学。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8)

就这样,李淑一在不平稳的世道中,东躲西藏的活着,由于之前有过教书经验,所以家庭教师之类的工作基本是她的生活来源之一。

期间,毛泽东也面临同样的险境,他的身边是不安全的,虽然他曾经托人打听过李淑一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得到真实可靠的消息。

就这样,曾经交往密切的两个家庭,在乱世中失去了联系。

时光匆匆,转眼间就过去了27年。

二 、故人的思念

1957年,毛主席公开发表了18首诗词,当时李淑一因为思念亡故的丈夫,做了噩梦,便填了一首词《菩萨蛮·惊梦》,以寄思念。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9)

又恰逢听说毛主席在《诗刊》发表了诗词,便找来研读,她记起来毛主席曾经赠送给杨开慧的《虞美人》一词,仔细看过之后,却并未在此刊上发表。

李淑一回忆起当年,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感情十分要好,对于这首《虞美人》,毛主席肯定是记得的,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与其他诗词一起刊登,她非常疑惑。

于是,李淑一收起自己的伤心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提出来她的第一个要求:向毛泽东讨要《虞美人》这首词的全文。

同时,李淑一也将自己所写的《菩萨蛮·惊梦》一同邮寄了,希望毛主席能指点一二。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0)

李淑一将信邮寄之后,内心一直很忐忑,她不知道为了革命事业和国事一直操心的毛主席,还记不记得自己?会不会答应她这个冒昧的请求?

不过几个月后,一封长达四页的回信给了她答案。

其实,毛主席看到李淑一的信之后,就想起了这个长沙的故人,也被她的词《菩萨蛮·惊梦》中深深地思念情绪感染了。

毛主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情和爱,也有藏在自己内心深处情意绵绵的思念。

不过,毛泽东的爱又是与众不同的,他思绪飘远,恍惚间感叹今夕光景,提起笔写了《蝶恋花》一词。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1)

这首词并不是李淑一所求的《虞美人》,而是毛主席在感慨与怀念间,新题的词。

也许是想要守着自己感情最初的一片美好,又或者是考虑今时所处地位,当年的一腔深情不便公布,毛主席自己也说不清楚。

只是那段感情如此的刻骨铭心,毛主席不仅记得《虞美人》的词,也记得当时欢喜之下表达的感情,所以他重新写了一首诗。

其实,毛主席一生在回信中很少写这么长的篇幅,但是他在与杨开慧有关的信件中,都十分地认真和用心。

这封回信的到来,让李淑一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故人并未将自己忘却,还记得自己的好友,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啊。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2)

李淑一当时在长沙市一所中学教语文,当即便将这首词讲给学生们听了。

湖南一所师范学院的学生听说这件事之后,便想将这首《蝶恋花》拿去发表,在询问李淑一后,根据她的建议,这几位学生也给毛主席写了信……

毛主席十分爱护人民,看到这些学生的来信,虽然公务繁忙,但仍抽出时间,认真地给这些学生做了函复:

毛主席先因为对自己回复的不及时,表示了歉意,后又同意《蝶恋花》的发表,并要求发表时将这首词的名字改为《蝶恋花·赠李淑一》,还给这些学生们问了好。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3)

后来这首词在1963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后,改为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回复信函之后,毛主席放下了笔,走到窗前,看着秋风中颤巍巍摇曳着身体的古槐,思绪万千。

旧人的一颦一笑仿佛仍在耳边回响,毛主席在深深眷恋间,感叹物是人非,只不过佳人已逝,内心为杨开慧埋藏的思念只能赠诗怀念。

后来,章士钊先生来看望毛主席,两个人对《蝶恋花》中描写的感受进行了交换。

章士钊非常喜爱这首词,他对其中一句中“骄杨”两个字有疑问,便询问主席,这个“骄”是否能够解释成“娇”?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4)

毛主席并未立刻回答这个问题,他站起来,在走动间沉沉地思索着。

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天,杨开慧被行刑时的悲壮场面,坚定地面容,毅然决然站在刑场上,才29岁,正值美好年华的她,留下三个嗷嗷哺的幼儿,坦然赴死。

毛主席忆起往昔,心中顿感凄凉苦楚的滋味,他从沉重久远的回忆中回过神来,读起来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挣脱“情思”的困扰后,向门外走去。

看着依旧不停歇的北风,吹起不愿飘动的古槐枝条,一切都仿佛进入了萧索的梦境,他喃喃自语道:不知道李淑一有没有代替他去扫墓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5)

三 、第二个要求

李淑一果然不负所望,虽然故人的心情用纸张表达,但是聪慧如李淑一,在接到毛主席的回信后,她就立刻拉着杨开慧的哥哥、嫂子,几个人来到杨开慧的墓前,诉说起自己的思念,以及毛主席的思念。

而站在李淑一身后的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早已泣不成声,是为自己,为家人,也为了妹妹。

在战争年代,杨开智唯一的妹妹和女儿杨展先后牺牲,就连最聪明乖巧的侄儿毛岸英都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尸骨也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6)

杨家人是忠义的,是光荣的,但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而李淑一作为杨开慧的好姐妹,对这些事是十分清楚的。

杨开慧牺牲后,李淑一还向杨母承诺,她以后就是杨母的亲生女儿,她牢牢记得这句话,此后多年,也一直和杨家保持亲密的联系。

因此,李淑一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杨家人,来到杨开慧墓前的原因有二:

一是她要告诉杨家人,也告诉杨开慧,她的爱人没有忘记她,她生前对毛泽东的深深思念,是值得的。

二是她要告诉杨开智,毛泽东一直都记挂着杨家人,那长达四页的信纸里,是毛泽东满满的挂念之心。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7)

之后,李淑一将这次探望杨开慧的经过写成了信,邮寄给了毛主席,并配上了自己亲手给杨开慧写的祭文。

李淑一以为自己唐突的打扰后,这件事情到此便告一段落了,她的心愿也已经完成。

只是没想到,毛主席再次给她回信了,还为自己没能及时回信表示了歉意,同时,也寄了五百元,他知道李淑一生活清苦,还要养孩子,希望不要拒绝。

李淑一看到毛主席的回信后,想起自己和柳直荀、杨开慧和毛泽东多年前相处欢乐的场景,泪水不禁湿润了眼眶。

当年,李淑一在柳直荀逝世后,虽然过得很艰苦,但是能将自己与丈夫的儿女抚养成人,她感觉到很幸福。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8)

生活总是善待努力的人,经过她的努力,生活迎来了曙光,与丈夫的约定也完成了,女儿考上了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儿子也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对于李淑一独自抚养孤儿最后长大成人的伟大,毛主席了解情况后,对她非常敬佩。

毛主席虽然不清楚李淑一多年的经历,但是他知道李淑一的不容易,所以劝她不要拒绝这五百元,毕竟她是那么一位伟大的知识女性。

果然,李淑一是独立的,是倔强的,看到毛主席寄来的五百元,李淑一将其保存了下来,当作对那段友谊的纪念。

这次通信之后,毛主席还曾与李淑一在湖南见过面,两人还留下了合影。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19)

之后,毛泽东知道李淑一的儿子很孝顺,她过得很好,只是他一直很忙没有时间,就没有再次叙旧。

李淑一也知道毛主席为了国家大事操心操劳,所有并没有因为叙旧的事,再去打扰过毛主席。

直到1959年9月,李淑一突然再一次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里边,李淑一向毛泽东提出了第二个请求:希望自己能够参加国庆观礼。

其实,李淑一提出这样的请求也能理解,她经受过革命年代的苦,所以希望自己能带着好姐妹、杨家、丈夫的期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代替已经逝去的朋友和亲人,看一看他们为此甘愿付出生命的中国的新模样。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20)

只是这一次,李淑一注定要失望了,早在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的很多老乡就给他写过信,希望他能为他们介绍工作,但毛主席都委婉的拒绝了。

毛主席是亲人,是朋友,是邻居,但他也是一国的主席,是公私分明的人。

不过,毛主席对李淑一仍然是非常关心的,他给李淑一说明情况,说自己可以稍后在相关部门询问李淑一的具体情况,如果最后没有回音,那便是不行了。

毛主席的意思是:我可以向有关部门询问李淑一是否能实现愿望,但是需要有关部门按照相关的标准去进行考虑和决定,不用顾及到他的关系。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21)

对于个人感情和国家规矩,毛主席一直分的很清楚,任何人都不例外。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非常令人高兴的,相关部门在得知李淑一的情况之后,核对了她的种种条件,同意了她参观国庆观礼的请求,这也是经过多方面决定的。

第一,因为他是烈士柳直荀的妻子,柳直荀曾经担任过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也参加过南昌起义。

第二,因为李淑一是一名人民教师,她辛勤耕耘几十年,培育了无数的莘莘学子。

1959年10月1日,李淑一如愿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国庆观礼,她满含热泪,亲人与朋友的血没有白流,祖国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

杨开慧之弟(建国后杨开慧好友提出2个请求)(22)

1997年,李淑一走完了她光荣无愧的一生,在北京安然的逝去了。

那样安然恬静的面貌,也许是这位一生倔强的老人,终于可以与思念一生的丈夫团聚了。

,